都市快报 李大伯来电:朝晖六区开了一家大食堂,是一个老板私人开的,很受老年人欢迎,我和老婆每天都在这里吃饭,跟老年食堂也差不多,但他们品种多,有点心,有菜,有几十个品种选。
有一天我去吃饭,看到一个服务员只吃土豆青菜什么的,我和她聊天,问是不是老板限制的,她说不是的,老板对她们很好,包吃包住的,随便你想吃什么都行,但自己要识相一点。她说老板压力很大的,一年房租就要几十万元。 听她这么讲,我感觉这个老板蛮好,职工也体谅,真的不错。 记者刘抗核实报道:这家食堂,白墙黑瓦,在朝晖小区南门新市街上,老板姓鲍,40岁出头,金华武义人,在杭州做了多年餐饮。 疫情期间,店关了一个多月,2月29日才复工,鲍老板说,让他欣慰的是,老员工都回来了,有些还提前回来自己先过隔离期,就等着复工开业。 那个只吃青菜土豆的服务员是店里的面点师大姐,姓杨,重庆人,今年45岁,跟着鲍老板开食堂有四五年了。 杨大姐说,餐饮行业人员流动快,不过在鲍老板这里,像自己这样工作了四五年的老员工蛮多。 “听说你只吃一点土豆青菜,是为老板节省开支吗?” 杨大姐掩面而笑,有些难为情:“其实是生活习惯啦,我在减肥。” “大伯以为我不吃好菜,是为老板节省。实际上没必要的。开饭堂的,每餐都有剩下卖不出去的,荤的素的,中午的到下午卖品相味道就变了,更别说隔夜的菜,食堂每餐都供应新鲜的,那剩下的菜怎么办呢?老板鼓励员工多吃。” “我说的识相一点,意思就是把老板的生意当自己的生意,毕竟“大河有水小河满”,我替老板多赚钱,他高兴,给我涨工资,发个红包,我也高兴不是。” 1998年,杨大姐来杭州打拼,做早餐生意,最早是手工推车卖葱油拌面,攒了点钱,手工推车变三轮车,三轮车变电动车,电动车变面包车…… 生意本来做得不错,2010年杨大姐在老家买了房,但后来身体吃不消,早餐生意做不下去了,就跟着鲍老板打工。 “老板和老板娘人都没得说,对员工很好的,老板娘每天和我们一样配菜打菜,一起吃喝,可以说是同甘共苦。” 最让杨大姐感动的是,自己中间因为家庭的原因辞职离开,老板不仅不生气,还给她发了红包感谢她的付出,让她有机会再回来。 “我之前做早餐生意,知道做生意的那种辛苦。”杨大姐说,后来自己的个人事情处理好了,老板问她愿不愿意回来工作,她立刻就答应了,老板也非常信任她,早餐面点这块全部交由她负责,每天和多少面,上哪些品种,都交由她决定。 “我也是从学徒,自己开饭店,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应该说,我是很能理解员工的。我老婆在店里上班,我每天也到店里和员工一起用餐,和大家一起喝酒吹牛也经常。”鲍老板说,自己更愿意把员工当朋友。 “店里20多个员工,厨师、切菜配菜、做服务的多是和我年龄相仿,甚至比我年纪大的人,他们都务实肯干,我很放心,店里也有年轻人,小伙子小姑娘,年轻人爱玩,待不住,不过既然到我店里,到底也是缘分一场,我和他们是一个团队,一起干活,其实就像一个大家庭。” 有次店里一个老员工带了她的侄子到店里帮忙,小伙子才18岁,爱玩,鲍老板和小伙子聊天,听说他想买摩托机车,鲍老板就拿出了老大哥的语气,告诉他,男孩子喜欢机车是正常的,但不建议买,因为年轻的时候冲动,爱开快车,有危险,他把自己腿上的伤指给小伙子看。 小伙子又说想买一部好一点的手机,鲍老板说:“我觉得这个倒是可以,有目标要分计划去实现,自己赚钱,一个月两个月,人生就是需要这样,一步步实现目标。” 说到杨大姐,鲍老板说,“都是很多年的老员工,团队之间最基础的就是信任。她也蛮辛苦的,前段时间听说她老公在富阳住院,她自己腰间盘也不好,买了大包小包的药。她一边打理店里,空的时候还要去医院照顾老公。她不愿休息,我这也缺人,说实话我挺过意不去的,那我讲,上下班时间可以弹性,她自己来把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