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杭州市及市本级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自然也是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的。
去年杭州财政收支情况如何? 财政投入有哪些亮点和特点?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5.97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税收收入1791.17亿元、非税收入174.8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1.1%,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2.85亿元,增长13.7%。 过去一年,市财政坚定不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585亿元。 完善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体系,制定“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市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7.6亿元,加大对工业科技、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扶持,加快建设创新活力之城,持续为企业减负担,为经济增动能。 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市财政投入126.35亿元,加快绕城高速留下互通、沪杭甬高速彭埠互通改建,推进留石快速三期、留祥路、天目山路-环城北路以及地铁、运河二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投入24.45亿元,持续提升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34.71亿元,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市区公交一体化,拓展“城市大脑”在交通、警务、医疗、旅游、城管等领域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投入33.47亿元,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 稳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坚持将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方面支出1535.32亿元,民生投入占比达78.6%,全市合力投入十件民生实事资金68.65亿元,坚决办好“关键小事”“民生实事”。市财政投入58.29亿元,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12.77亿元,支持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投入79.07亿元,扶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投入24.49亿元,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投入20.97亿元,持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全市一般性支出压减5.1%、“三公”经费压减3.3%。以全面绩效为导向,不断深化重点领域财政改革,持续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财政管理工作再次受到国务院表彰,财政透明度在清华大学发布的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连续3年名列前三,政府采购连续8年获中国政府采购年度创新奖。 2020年杭州财政怎么干?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应对疫情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第一年。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2104.5亿元,增长7%左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2022.8亿元,同比增长6.5%。 全力保障“两手硬、两战赢”,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压减三公经费5%以上,部门预算压减整合10%、专项资金压减整合20%,大力压缩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支出,压缩资金集中用于疫情防控和支持复工复产复市。通过减税减费减租减息缓缴和财政补贴,全市统筹战疫情促发展资金达600多亿元,全力保障“1+12”惠企政策兑现,推动政商“亲清在线”平台深化运行,最强决心与企业共克时艰。 精准助推经济发展高质量,综合运用减税降费、专项资金、产业基金、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围绕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全市统筹安排50亿元,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动能加快释放。市财政安排17.73亿元,深入贯彻落实“人才生态37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一体化。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市财政安排143.81亿元,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26.75亿元,推进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安排20.14亿元,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安排18.94亿元,支持城乡居住品质提升。 聚力“惠民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事业保障力度,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持续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市财政安排67.86亿元,提升美好教育质量;安排30.42亿元,提升健康杭州品质;安排11.74亿元,提升文化体育水平;安排78.64亿元,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 再造财政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加大体制机制统筹创新力度,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推进财政管理提质增效,增强财政统筹保障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