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失明老中医 当年石桥很多人家结婚借去充过门面 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朱家豪 文/摄 通讯员 杨炜莉 张砚春
蔡女士来电:石桥社区逢搬迁,一些人家家里的老物件被社区当宝贝收藏起来了,街道社区拟办一个老物件展览馆。
见习记者朱家豪核实:石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杨炜莉说,由于城中村改造,石桥很多老房子拆迁。社区街道也启动了一项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石桥文化的工作。走访老石桥人、收集与石桥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向石桥地区的居民们征集老物件,让它们记录传承乡愁往事。“我们的居民真的很热情。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了300多件。”杨炜莉说。 她带我来到了下城区人才公寓里的活动之家,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老物件。 推荐阅读 历史首次!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试点民航通宵运行
杭州本周气温过山车 除夕有雨还有点冷
2019年杭州加快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步伐 全面推进大城北建设
运营中的杭州地铁1号线底下 5号线悄悄穿过
杭州二手房市场进入"春节模式" 学区房持续火爆
沪杭甬高速抬升工程今年将整体开工 亚运会前竣工 作为一个90后,我对很多物件充满了好奇。一个像方天画戟头的板上,绕满一圈圈绿线;一个像铜壶一样的容器……杨炜莉一样样告诉我,第一个是插秧板,底部插在田里,线绕出去拉直,这样农民就有参照物,方便插秧成一条直线;第二个叫汤婆子,上面有个螺帽口子,可以把热水灌进去,往里面充满热水后放进被窝里。这种东西一般铜的、锡的、陶瓷材质比较多。不过后来热水袋出现了,代替了重且容易烫手的汤婆子。 最吸引我的,是放在正中间的一张精美雕花木床。 “这张床算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70多岁的居民张承朗捐献,快一百年历史了。今天他有事不能来亲自介绍。” 我给张大伯打了电话,约定第二天在社区里给我讲讲百年木床的故事。 张大伯全名张承朗,今年72岁,石桥人。虽是古稀之年,但脸色红润,精神矍铄。坐下后,他戴上折叠老花镜,眉间微皱,若有所思地回忆起这张雕花木床。 “那应该是1926年了吧,我父亲15岁,娶了住在城隍山附近的妈妈。我爷爷叫木匠打了这张床。床的原料普通,但做工非常精致考究,榫卯结构,结实牢固。“像现在的床都是钉子敲敲,哪里比得上以前的老手艺?” “其实对爷爷的记忆,我真想不起什么了。因为我出生时他就不在了。那个年代家里算是大户人家,祖宅是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第一进楼房后面是前天井,天井的两侧设张家祖屋,东厢房和西厢房。天井后面是第二进楼房,楼下即厅堂,楼上是卧室、厅堂。 “后面是退堂间,退堂间后面又是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是厨房。最后面用封火墙围入。朝北开一对实木后墙门。每当傍晚,用一根手臂粗的木棍穿在墙门框两边的圆洞里,将墙门闩上,以防盗贼。整座住宅南北贯穿通透,高大、开阔、坚固, 很是气派。 “我们家光田地就有100多亩,主要种些李子、荸荠、水稻、豆麦、蚕宝宝等等。不过荸荠、水果我们会拿到菜市桥、艮山门卖,那里有个水果行。”张大伯说。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水路是他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张家人早上将土里挖出的荸荠洗干净,下午划着船,从上塘河出发,经过施家桥,到艮山门、菜市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