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邻居看张家有这么精美的一张床,纷纷羡慕不已。谁家儿子结婚,都来开口借这张床,一借就是几个月。为什么借这么久? 张大伯说,时间短,亲戚朋友发现床是借的,自然挂不住面子。乡里乡亲的,借借又何妨? 张大伯告诉我,当时只要人家开口,一般都“来者不拒”。但每次借床,都要将床“大卸八块”,木板搬到结婚人家家里,再请木匠拼装。 到张大伯自己结婚,父亲特地请了搞美术的亲戚,画了三幅装饰画,镶嵌在床后的搁板上。 “我印象中依稀是荷花童子,寓意希望我们连生贵子。” 家境富足,让张大伯的童年可谓衣食无忧。父亲生了两个儿子,他是老二。江南鱼米之乡,张家农田肥沃,靠天吃饭足矣。 张大伯父亲少时在湖墅学医,拜一位当时很有名的来医师为师,学成后在家开诊所。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差,看病人多,张大伯父亲医术精湛,在石桥名噪一时。可70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让张家陷入危机。 “上世纪40年代的一天晚上,我父亲出门看病,回来后不知是染了风寒还是什么,突然眼睛看不见东西。战乱年代啊,上哪里去找眼科医生?父亲就这么瞎了。现在想想都很心痛……”张大伯说。母亲是大家闺秀,不会下田,家里田地只能叫外人操持。“父亲那段时间很痛苦,没了眼睛起居生活都得靠人帮忙。”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第一项“望”就有心无力了。怎么办? 张大伯和堂姐开始充当父亲的眼睛,帮忙看患者舌苔颜色、薄厚程度……他父亲最后嘱托后辈写下中药方。 “我小学毕业,初中就没再读了。所以有些字我不太会写,父亲就在我手心里画,时间长了,慢慢也就熟悉了。” 眼睛看不见,父亲在“闻、问、切”上就格外花工夫,医者仁心,病人自然感受得到瞎眼张大夫的一片精诚之心,患者依然络绎不绝,张家的生活得以维持。 张大伯说,因为觉得自己学历不够,难懂中医,索性去了杭州检测工艺局学习考试,最后去了砖瓦厂当了一名会计。而父亲那边一直都由堂姐帮忙着。 这张木床代代相传,张大伯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自己和老婆还有两儿一女,一家五口挤在这张床上。小儿子总是把分给他的糖藏在床上抽屉里半夜偷吃…… 一眨眼,3个孩子都50多岁了,现在两个儿子在石油公司,女儿是一家酒店的副经理……讲到这里,我看到张大伯脸上全是满足和欣慰。 记者的话:听完张大伯的讲述,作为90后的我感慨很深,想不到,一张旧木床里,居然藏着这么真实动人的故事。真不愧“镇馆之宝”啊,希望它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石桥一代一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