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方志人的启示 西湖佳景.湖上扶摇子辑笔者把以上考证结果,写成答复意见书,并附上全部文献复印件,一齐送交给了林老先生。老先生收到资料后,两次打电话过来表示了感谢和认可。这事情算是圆满完成了,但给我们方志人留下了些什么启示呢?事实上,当时接到信件后笔者的第一反应,是先查阅一下由本单位所编纂的两轮《杭州市志》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 1999年出版的首轮《杭州市志》在第四卷“城乡建设”篇中,正文虽记载“位于苏堤之上自南向北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但在其后的表格“1985年杭州市区桥梁一览”中,又详细说明了这座桥“现名东浦桥,又名束浦桥,在西湖苏堤上,始建于宋朝,为石拱桥,民国9年(1920年)改建”。 2015年新出版的《杭州市志(1986—2005)》继续采用“两说法”。在第一卷西湖篇正文中记载:“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堤上有6座石拱桥,自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一说束)浦和跨虹”。 “两说并存”是方志编修中,对学术上有争议或者有不同观点的事物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法,作用有点类似上文中提到的那则“考异”,表示搁置问题留待后人解决的意思。应该说,“两说并存”法是尊重历史并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行走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作为一名历史工作者,除了具备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着眼于关注这种态度最后产生的结果。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研究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现状,对地方志编纂工作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从容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呢?我想,只有主动参与文史争鸣,认真考订每个“两说”,严格把握“入志”门槛,才能实现“提高史志编纂的质量和学术水平”这一最终目的。 (作者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市志处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