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是孰非看文献 到底是“束浦”误刻成了“东浦”,还是“东浦”误刻成了“束浦”?既然当年的刻工们已不能出来自辩,我辈只好从现有的文献中,为这桩公案寻找一个接近真相的答案了。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 《钱塘湖山胜概记》虽为明代夏时所著,已没有流传至今的单本。现在所能见到的全文,一是在清光绪年间丁氏兄弟所辑录并刊刻的《武林掌故丛编》和《西湖集览》两部丛书中,均记载为“束浦”;二是在万历《钱塘县志》(光绪十九年丁氏刻本影印本)纪文部分、康熙《钱塘县志》(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影印本)卷三十四艺文中,均记载为“东浦”,但文后未见“考异”及“后序”,疑为经志书编纂者修订过的不完整版本。 而光绪之后的文献,基本都采用“东浦”一说。举民国《杭州府志》(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为例,卷七桥梁之“东浦”条下记载: 《咸淳志》:第五桥。《武林旧事》:通麦(笔者注:麥,疑为曲院的“麯”字之误)院港。《乾隆志》作“东浦”。 因此,要探究源头,还得从清光绪以前的文献开始整理。 雍正时期编纂的《西湖志》(清雍正浙江盐驿道本影印本)卷八桥梁之“第五桥”条下记载: 《武林旧事》:通曲院港,名曰东浦。《西湖游览志》:第五桥与西岸第二桥对。《周紫芝韩园·集诗》:遥知第五桥边路,桐叶题诗人未归。 同时期编纂的《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也有对苏堤“六桥”的记载,称“外六桥”: 外六桥 ……一桥曰映波,对西岸六桥……二桥曰锁澜,对西岸五桥……三桥曰望山,斜对西岸四桥……四桥曰压堤,对西岸第三桥……五桥曰东浦,对西岸第二桥。六桥曰跨虹,斜对西岸第一桥。 乾隆时期编纂的《西湖志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卷一中,记西湖十八景之“玉带晴虹”时,把“东浦桥”作为一个地理坐标: 玉带晴虹 ……国朝雍正八年,作堤于东浦桥之南,西接金沙涧,名金沙堤。堤上构石梁,以通里湖舟楫,设有三洞,状如带环,遂以玉带名之。 该书在卷三中,不仅记载了“东浦桥”之名,还对其究竟是第二桥还是第五桥的问题,做了一番考证: 东浦桥 即苏堤第五桥,通曲院港。……臣谨按:赵堤故址演废已久,其堤旁天泽庙、小隐园及裴园、史园诸处,在嘉靖间作《游览志》时,俱称并废,则堤之不存。可知其所云:自北山第二桥至曲院以通灵竺者,北山第二桥即东浦桥也,盖自南而数为第五,自北而数则为第二。曲院原在金沙涧旁,宋时取涧水以造曲,路通灵竺。今新筑之金沙堤,即其处也。故存其名,以还旧迹。 金沙堤 在苏堤东浦桥南,自东迤西,与杨堤故址相属。其地为灵隐涧泉入湖之处,旧为浅滩,俗呼金沙滩。数十年来,金沙渐淤,积成广区。雍正九年,总督李卫建祠以祀关帝,遂于东浦桥之旁,筑新堤以达祠宇,堤广三丈,长六十余丈,夹植桃柳,与苏堤联络映带,遂名金沙堤。 同时期编纂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也有对西湖“六桥”的相关记载,见“杭州府二”: 西湖六桥 在钱塘县西湖苏堤上,宋苏轼建,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凡六。又,里湖亦有六桥,明正德中知府杨孟瑛建,曰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以上都是地方志书。此外,清初学者査慎行在其编纂的《苏诗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卷三十五中,于苏轼《轼在颍州,与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一诗下,对“六桥”做了以下注释: 六桥 咸淳《临安志》:苏堤南来第一桥曰映波,第二桥曰锁澜,第三桥曰望山,第四桥曰压堤,第五桥曰东浦,第六桥曰跨虹。 乾隆年间翟灏、翟瀚兄弟合辑的《湖山便览》(光绪王维翰槐荫堂重订本)卷之三“孤山路”之“苏公堤”下记载: 东浦桥 即苏堤第五桥,与西岸第二桥对,通曲院港。 同绘制于乾隆年间的《杭州西湖各景全图》(据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因是画而非图的缘故,“六桥”桥名清晰、形象生动,其中“东浦桥”连着清代西湖十八景之“玉带晴虹”,位置十分抢眼。 再来看看清以前的。明代官方的成化《杭州府志》(天一阁明代藏本影印本)卷四“桥梁”中,直接在“六桥”下列“东浦桥”名。万历《杭州府志》(明万历刊本影印本)则在所附《西湖图》中,明确标注了“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座桥名。明人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所附《今朝西湖图》上,同样依次标注了“六桥”桥名,并在其卷二“孤山三堤胜迹”中记载:“第五桥曰东浦,与西岸第二桥对。”稍后,明人高应科则在其摘编的《西湖便览》(全名《西湖志摘粹补遗奚囊便览》,明万历三十二年刻本影印本)卷二“孤山胜迹”中,于“第二桥”下记载“名东浦”。 另外,宋末元初周密在所著《武林旧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记载: “第五桥,通曲院港,名东浦,北新路第二桥。”这一说法,也为明末朱廷焕在其《增补武林旧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卷六“湖山胜概”中所沿用。 再往前,南宋吴自牧在所著《梦粱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卷七杭州“倚郭城北桥道”中记载: 苏堤南来第一桥曰映波,第二桥曰锁澜,第三桥曰望山,第四桥曰压堤,第五桥曰东浦,第六桥曰跨虹。 该书卷十二“西湖”中又有记载: 曰北山第二桥,名东浦桥。西建一小矮桥过水,名小新堤,于淳祐间赵节斋尹京之时筑此堤,至曲院,接灵隐,三竺梵宫,游玩往来。两岸夹植花柳,至半堤,建四面堂,益以三亭于道左,为游人憩息之所,水绿山青,最堪观玩。咸淳,再行高筑堤路,凡二百五十余丈,所费俱官给其券工也。 再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宋刊及清刊抄配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虽然在其所附《西湖图》中,仅以桥序标注“六桥”桥名,但卷二十一“桥道”中专有文字记载: 映波桥,苏堤南来第一桥。锁澜桥,第二桥。望山桥,第三桥。压堤桥,第四桥。东浦桥,第五桥。跨虹桥,第六桥。以上止据京城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