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早有争议 在查证古籍的同时,笔者还上网搜了一圈,这才发现,原来这个疑问还不是林老先生“原创”,应该说坊间早有争议。 据2007年6月27日《钱江晚报》上的一则报道,一位名叫夏庆的西湖船工在“引经据典、细细推敲”之后,做出了“东浦”为“束浦”之误的推断。他的证据,主要有两条:一是夏时的这篇《钱塘湖山胜概记》,二其实也是一个推论。据《湖山便览》记载,苏堤上的六桥桥名“乃南渡后好事者所拟,非苏公自立”。夏庆以此推断,“南渡后好事者”多为文人墨客,对桥名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映波”对“跨虹”,“望山”对“压堤”,“锁澜”对“束浦”,桥名的对仗才工整。由此,他推测,因大写的“東”字比“束”字要多一横,极有可能是明代官方刻印的《杭州志》一书的刻工把“束浦”误刻成了“東浦”,而明、清以来的各书刻本又都以《杭州志》的官方刻本为准,导致一错再错,流传至今。 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引用颇多,看来已经在民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再搜一下,却又在“丁桥人网”上,找到一篇名为《苏堤桥名考》的文章,正好持驳斥意见。作者认为,北宋时六桥可能还没有取名,因此南宋咸淳《临安志》中,以第一桥至第六桥的序号来代称桥名。但几乎与咸淳《临安志》同时期诞生的笔记体野史——吴自牧《梦粱录》第七卷和第十二卷中,却明确地写出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名。再加上其后各朝所出的典籍,如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清代的官书《西湖志》和翟灏所著的《湖山便览》等书中,都采用这六个名字,既没有异议,更无纠错一说。因而“六桥”桥名极有可能是吴自牧取的,至于《武林掌故丛编》中所收录的《钱塘湖山胜概记》出现“束浦”,反而是少刻了一横,是个错别字,因为康熙《钱塘县志》艺文卷在收录《钱塘湖山胜概记》时,明确记载为“东浦”。 《四库全书·梦粱录》中的“束”与“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