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本来是没有自信的,对脚下的这块土地,对身边所有的一切。我之所以不愿意再在泗乡当一名语文老师,很大的原因是缘于失望,我觉得语言的学习是需要一种环境和气场的,而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既无上下五千年,又没奇风异俗,要想寻个根问个源都很难,虽然有时乡民和学生们的方言也颇为生动,但普通话又没法表现这一切,所以我后来就当了一名“逃兵”,虽然我觉得我从未离开过教职,我只不过换了一个岗位,还是在用汉语跟人交流。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也在那里颇为认真地寻找过素材,且总觉得我这块土地好像没什么好写的,都是小腔小调,没有黄钟大吕,只是暖风吹得游人醉,但是现在看了长渭的文字,方才知道民间是多么精彩啊,这应证了那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长渭的写作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往事和乡愁之中,他还有批判性的内容在里面。比如在2017年第33个教师节期间,他发了一篇随感,就是我前面引了的那一段,光看那一段或许看不出什么来,但以他做过校长和区教育局副局长的经历来谈这个问题,当然是有发言权的,结果此篇文章点击率就高达一万八千之多,创了历史新高。要是在平时,又不去特别运作,一篇文章有个一千人看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为什么写教师节的,好像有点应景似的文章反而有那么多人看呢,我想因为他说了真话,这个真话不是隔靴搔痒,而是摆事实,因为他在教师校长和局长的线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又不再怕得罪人,所以他的声音就有共鸣了。 还不仅仅是批判,更重要的还有建设性的成绩,比如他写转塘和上泗地区的一些山水人文,也给决策者和规划者打开了一扇窗户,比如龙坞茶镇和铜鉴湖的保护和开发,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且为此他也在工作岗位上又多了几个兼职,这个时候,长渭就不仅仅是钱塘往事的讲述者,是西湖乡愁的写作者,他更是一名与时俱进的弄潮儿。 昔有越人张岱,经战乱和大变局后作《陶庵梦忆》,文字如泣如诉;今有钱塘人袁长渭,亦历时代之大变迁后忆童年乡事等,如真如切,作微信公众号《钱塘往事》,梦忆也罢,往事也罢,都是逝水流年,都是过眼云烟,然而文字之美感,人类之情感以及读者之共鸣,不全在其中了吗? 延伸阅读: 杭州隐秘地图之:浮山良户头 袁浦记:故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西湖职高的老师“下水” 学生变身成考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