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天,我再次见到刘老和国姨。这一次,他们终于住进了刘庄。1953年以后,刘庄正式更名为“西湖国宾馆”。 水竹居前有一个巨大的牌坊。那牌坊处是刘庄的泊船码头,正对着雷峰塔。当年刘老的母亲就是从这个码头出发,永远地离开了刘庄。而夕光下的雷峰塔只是一个红彤彤的小斑点,没有任何气势和美感,更无法感受白娘子如何在下面肝肠寸断。 刘庄曾收留过南海学士康有为,也成为毛泽东逗留杭州的必居之地。毛在这儿确定了《五四宪法》。这里也成了尼克松的杭州客居地。一百多年的风雨里,它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十数次重大历史变革。 而当年刘庄的少主人,曾经的望湖楼上客,如今就站在这片永恒的家山里,眺望着一个时代的逝去。我却不知道,他们将何日更重游。 再见到又是很久以后了,大概是2012年或者13年。那时候我正慢慢变成一个中年人,非常疲惫。他们要留我在刘庄吃饭。我是个挺穷的人,平时也不会来这儿吃。于是吃得非常生猛,可能吃了七八盘刺身。他们吃得很少,慢条斯理。让我慢点吃,有得是。我看到他们身体硬朗得很,说话中气十足,就开心得不行,那时候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因为别人而开心,那才是真高兴。 再后来有朋友临时出差去珠海,临行前夜我打电话,请他务必去看看这二老,给带点礼物。朋友发了愁,带点啥呢?想来想去,给带了一个大相册。他们喜欢拍照片,喜欢回忆过去的时间,那就希望他们把相册填满吧。 后来我的生活多有变故,狼突豕奔的,一下子就疏于联络,总感觉活得很泄气,不好意思跟刘老他们交代。心里只盼着他们好,却也变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中年人。没想到的是2016年初的那个冬天,他们又来了杭州,还住刘庄。这一回我拉上了朋友,美术学院的崔老师,想要一起带老人吃点好吃的东西,也总不能老是在刘庄吃饭,现在的刘庄,并不是杭州的味道了。 崔老师是老杭州,说那还是去德明饭店吧,八卦田风景也好。那天阳光出奇地好,我们就去了德明。吃上笋的瞬间,刘老脸上的那个表情,我至今都很难忘。广东没有笋。“这就是小时候的杭州的味道啊”。那天他把棉衣一拖,里面只有一件牛仔短t恤,他给我们凹了个造型,一块肌肉就凸起来了。这可真好啊我想着,一定要一直一直这么健壮得像个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