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时,日本人把李鸿章的座椅锯掉了15厘米 120年前的今天,即1895年4月18日,李鸿章垂头丧气地带着一行中国人,黯然离开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这是他人生中最为屈辱的一天,至死都无法忘怀。就在前一天4月17日,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在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的咄咄逼视下,用颤抖的双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讲和条约》,通称《马关条约》。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中国赔偿日本2.3亿白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被迫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这是被写进教科书,我们都知道的一段历史。但是,关于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署的背后,以及它所延续至今的影响,今天的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昨天,正好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浙江图书馆特别推出“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特展”,收集来自日本、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记载的珍贵史料、原版书籍和版画,以全方位、多角度还原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谈判全过程。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4月30日。记者 潘卓盈 文/摄 一手资料 展现真实历史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朝日新闻所载马关谈判》也在特展上首发,这本书将日本《朝日新闻》记载的有关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谈判事件的旧报纸原件全部整理集合了出来,其中收录的大量重要谈判细节,对中日关系和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都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比如“日本为了羞辱中国代表,让李鸿章到下关的一个中国餐厅春帆楼签约,并把代表的座椅全部锯掉了15厘米”。类似这些谈判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浙图展览上均有整理展出。 观展现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一则外媒报道前不停地感叹:“对于历史,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了,真的太少了”。他读到的正是一段刊于伦敦《泰晤士报》上的报道,英国驻日公使楚恩迟回忆,“在后来的4天里,我没见到任何抵抗。日军摧毁了整个城市,实际上是见到男人就杀。我曾见到成群的中国战俘被反绑双手,大卸八块。许多人还被焚尸灭迹。” 反思甲午 避免悲剧重演 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将自己花高价从日本民间买回的关于记载这段历史的珍藏书籍和木刻版画,也在这次展览上倾囊展出,“如果不读懂甲午战争,你就无法真正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比如钓鱼岛问题,中日纷争的根源其实也是来自这场战争。我们社之前出过两本书,《甲午殇思》和《甲午镜鉴》,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就重印了14次。其实民间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做着推动‘甲午反思’潮的义举,我记得当时《甲午殇思》出版时,需要做纪念帆布袋,你们浙江温州的一位企业家看到帆布袋设计稿后,二话不说,立马主动提出每个袋子少收一元钱。” 这些民族的集体痛点,现在为何要重新翻开揭起伤疤?浙江图书馆副馆长贾晓东说:“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特殊年份,回顾《马关条约》签署的那段历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不忘记,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