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都市快报与浙江省社科联联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1978-2018我的编年史”。以下是项弋平的自述——
我出生在浙赣线上的小站弋阳,因而取名弋平,父亲是宁波人,母亲是江西人,都是小学教师。 我母亲曾当过一段时间的中学图书室管理员,这可能为我日后选择与图书馆相关的职业种下了一定的因缘。 1957年,我高中毕业。 偏巧在这一年的《图书馆工作》杂志中看到了一篇《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学同学和杜定友先生的通信》,杜定友先生在信中说“祖国在呼唤更多的青年从事‘押运粮草’的工作”,读了这封信,我知道了图书馆学这个专业。 在高考的十二个志愿中,我将图书馆学系填为第一志愿,结果被武汉大学录取。 毕业填志愿时,我填的是“第一志愿浙江”、“第二志愿浙江”、“第三志愿浙江”、“第四志愿服从分配”,结果如愿以偿回到父亲的家乡,于1961年9月30日分配到浙江图书馆工作,工作整整40年。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个人也在事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 1971年 书迷大学路彻夜排队 那时浙江图书馆,分大学路和外西湖两部分,外西湖是古籍部,总馆在大学路。 我在大学路总馆工作,起初搞分类、编目,后来搞研究辅导。大学路仅一栋馆舍,后面是一片空地,我们在上面种了玉米、番薯,还养了猪、羊,帮我们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全馆员工仅60余人,藏书100多万册,我年龄最小,大家都叫我“小项”。 文革期间,大学路馆舍一度被占据用作展览。1971年,图书馆准备重新开放的消息,在社会上炸开了锅。 办证那天,许多书迷朋友顶着严寒,彻夜排队,小小的一条大学路交通为之堵塞,小营派出所的民警全体出动维持秩序,可谓盛况空前,表达了广大市民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后来,图书馆还在空地上盖起了新的书库、办公大楼。 我也从采编部调到了研究辅导部工作,担任主任,一干就是30多年。工作内容主要就是下基层调研,办函授,搞培训,筹办各种业务会议等。 我爱人说我“手指十个螺,双脚满天飞”,山区、海岛、城市、乡村,不停地出差,浙江的80多个县市,我只有一个没有去过,那就海岛洞头县,因为当时交通还不方便,没有去成。 我培训了一大批图书馆的干部,有的成了我的领导,更多的是我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