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认识小提琴、并且听过的人,是极少数。而那个年代,文艺服务的对象主要又是工农兵,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面前,忽然拿一把闻所未闻的西洋乐器,来演绎一个中国人众所周知的故事,懂不懂又变得无关紧要,人们能否接受?这才是首要问题。 1958年还是小提琴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何占豪演奏小提琴那时候,何占豪和他的同学一起,跑遍了江浙的乡村,尝试着用小提琴表演经典曲目,来试探老乡的反应。然而面对那悠扬的琴声,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从未接触过的西方乐器、西方名曲,大伙儿云里雾里,兴味索然。 年轻的音乐系学生趁机开口,问大家农闲时常听的是什么? “越剧、沪剧啊,比这玩意好听多了。” 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也因此得到启发,明白了,若要中国人接受一样外国乐器,首先得让这种乐器民族化,他们便从小提琴开始,摸索尝试,也终于得到一套自己的方法和心得。出生于越剧之乡绍兴、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越剧经典曲目《梁祝》、《红楼梦》的何占豪,想起了上海著名越剧演员尹桂芳(《红楼梦》中饰贾宝玉)那句往往被全场经久不息鼓掌的唱腔“啊,妹妹呀”,便把这句饱含独特艺术感染力的唱腔曲调引进了小提琴曲谱,这就是现在名闻遐迩的《梁祝》协奏曲的爱情主题旋律。 同时,他想起了越剧唱腔里的“百搭”过门,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后,创作出了《梁祝》协奏曲里“同窗三载”的小快板主题旋律。 24岁创作《梁祝》时的陈钢1959年,学院动员作曲系学生陈钢支援实验小组,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他们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何占豪至今仍对当年两人的合作记忆犹新,他说,当年他对浙江越剧团演员张茵的一句“梁哥哥来我想你”唱腔百听不厌,于是引进小提琴中,化成了“楼台会”一段。但当他把这一段拉给陈钢听时,陈钢建议他第二段写成复调,且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相互倾诉的形象,这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梁祝》协奏曲里的“楼台会”旋律。 初稿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在上海音乐学院办公大楼下的半圆厅里试奏征求意见。那时曲目中还没有“化蝶”,只写到祝英台投坟殉情为止。奏毕,举座无语,大家都几乎难过得要憋死了!此时,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要写化蝶!”因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 余丽拿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上担任独奏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钟,《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时年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何占豪坐在乐队里拉琴,而陈钢躲在侧幕后面。当指挥樊承武划出最后一个圆弧,醉人的旋律戛然而止,现场观众陷入沉默。此时,时间似乎停止了,全场居然没一点动静!大概过了十几秒钟——在陈钢看来漫长的等待后,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轰然而响。演职人员不断谢幕,但掌声依旧不息。于是,俞丽拿不得不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这是俞丽拿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当时走下舞台后,俞丽拿和陈钢都流下了激动的泪…… 而这一套《梁祝》,自诞生起就轰动了全国,并成功地走向了国际,至今仍被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在海内外不断地演奏着,成为了二十世纪的经典与奇迹。 2016年9月4日晚,在G20峰会《最忆是杭州》交响音乐会上,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和越剧名家茅威涛、谢群英合作,又一次拉响了《梁祝》,而此时的山伯、英台,梦幻般地站在西子湖上,看他二人在越剧里款款相送、在现代舞里化蝶相随,在那片山水淡墨之中,《梁祝》不断随着时代演进,使得感动常在,历久弥新。 延伸阅读: 杭州的八处爱情圣地推荐 最忆是杭州 G20峰会文艺演出惊艳全世界 西子湖畔,那把惊艳世界的美扇 绽放在江南烟波中的“西湖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