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年里,刘晓伟一共搬过5次家,4次与水井毗邻而居。田家园,他住了30多年,巷里有口四眼水井;吴山广场的东都司卫巷,是南宋朝廷司法部门所在地,依然有井;过了8年,搬至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大塔儿巷,旧时每户墙门前都有水井;再过6年,搬进鼓楼元宝街,又和老井打了照面。直到最后一次,迁至文辉大桥西侧,水井、老墙门房子,都没有了。 ▲刘晓伟老杭州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井。在刘晓伟的记忆里,杭州的水井通人性,冬暖夏凉,夏天可以将西瓜送进井里,做冰镇西瓜;冬天井水冒热气,妇人们围在井边洗衣服。 在他的镜头下,也少不了水井。名井都有记载,更多的无名井全靠双腿跑。出去拍摄,刘晓伟问的最多的是“哪儿有水井?”迄今为止,刘晓伟一共拍摄了杭州的450口水井。 ▲位于牛羊司巷内的居民水井。因为钱塘江海水倒灌,西湖水多有淤泥,杭州自古就有向地下饮水的习惯。上个世纪的杭州人喜欢传唱小曲儿:杭州的井呀,多得你数都数不清。大的井,小的井,圆的井,方的井,有名的井,无名的井……我们杭州带井的街名巷名数不清……三天三夜唱不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城市自来水普及了,水井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总拍这些老旧的物件,刘晓伟经常被居民误解为“专拍新中国阴暗面的阶级敌人”。有一回,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大爷盯了刘晓伟半天,怒气冲冲地走过来质问“你为什么老拍这些破东西?”刘晓伟解释不通,差点被扭送派出所,幸亏他有一张杭州日报的特约记者证,才避免了麻烦。 延伸阅读: 数字里的杭州地名之“四眼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