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百井坊巷,杭州市武林商圈的最核心区域。相传吴越国钱镠为解决百姓饮水之难,在此开凿水井,共有99眼,人称百眼。巷内还有5眼被称为吴山第一泉的水井。上世纪90年代,人们都在自家门外晾晒衣服。 ▲还未改造前的河坊街,街面上汽车很少,出行以杭式二八大杠为主,后座上带人是常事,没有交警喊停、罚款。如今,河坊街特色小吃、商家店铺云集,是最能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 ▲冬日的牛羊司巷,一场大雪后,人们在煤炉上引火。 ▲桥西直街上,典型的老杭州砖木式结构住房。现已成为杭州历史文化街区。 刘晓伟最初的“雄心壮志”是,一天怎么着也能拍个几条巷子,越拍越细致后,他才发现,有时一天连一条都拍不完,常常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 受拍摄器材所限,刘晓伟多在“小阳天”或阴天拍摄。灰暗的天气,主城区的巷弄墙壁上,到处是红色“拆”字,居民搬到过渡房,小巷空落落的,刘晓伟看在眼里,觉得伤感。 “每拍一条巷子,就是一次告别。像是一个再也不能见面的老朋友。”镜头也远赶不上拆迁的速度,有时碰见小巷,但出门没有带相机,隔几天再来,已经变成了断壁残垣。终究是晚了,刘晓伟总在感叹。 比失去老巷更可怕的是集体遗忘。在整理照片时,刘晓伟发现一张漏网的照片忘记标注名字,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过去,拿着照片询问当地居民,但在此地生活了五六十年的老人,早已将它忘记。仅仅隔了三四年的时间,这条小巷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彻底消失在人们心中,这让刘晓伟更觉遗憾。 “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以物化的形态,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延伸。” 延伸阅读: 在这里,读懂杭州…我的枕边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