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杭州驻防旗营兵房(图自杭州日报) 民国初期,杭州旗营被拆时,在如今的湖滨一带(在早称“旗衙”),所有底层旗人的家眷,住的就是这一种矮屋。此前,汉人与旗人交流广泛(包括通婚、拜把子、内眷的走动),“拉哈”这个最常用的满语,也是口语中最叫得响的开口语,或许,就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如同飘散的草籽,蛰伏与蔓延开了。 在杭州话中,还有一个“拉卦”也是满语的遗痕。此“拉”就不是彼“拉”了,已经被纳入了普通话中,譬如“拉后”。不过,“拉后”与杭州话的“拉卦”,虽然意思相同,都是“末尾”的表达,但杭州话底蕴至少要“拉”普通话一个“台级”。 继续赘言,这一个“拉”,在宋明话本小说中有吗?也没有。类似的表达,是“了得末(le/de/mo)”。所以,清时出现的这个“拉”,就是满语“lala”(意:最末的、末尾的,见《满汉大辞典》504页,版本同上)。杭州话“拉卦”,也就是“lala”与“卦”的结合。《周易》说六十四卦,末尾一卦是“未济”,事不利,人困穷。所以,杭州话“拉卦”,不只是说某人、某事倒数第一,还伴有些许不祥。 某日,为《老底子杭州话》,我“走”了一把市场“秀”。与读者会面时,我说“谢谢(jia/jia)大家到来”。有顶真的人指出,杭州话应该说“ji/ji”。我说是的。但我认为“jia/jia”是正源,譬如“谢”姓,杭州人就读成“jia”。“Ji/ji”,是受到满语“gala zhoo”即“抄手谢过”的影响(见《满汉大辞典》312页,版本同上)。 延伸阅读: 《老底子杭州话》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