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说“他睏拉”,这“拉”,是“拉”什么?实在蹊跷。如果您对口语化的宋明话本有所偏爱,或者读过冯梦龙那原汁原味的吴(越)山歌,都读不到这“拉”。 “拉”在口语记载中的最早出现,是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的《土话指南》,是外国人用同音词的记录。此后,语言学家赵元任在1927年的田野调查中也有。“他睏拉”,他正好睡觉。“小菜买拉的(de)”,小菜恰好(已经)买了。“我拉吃饭”,我正在吃饭。此外,老杭州人还能将“拉”缓读成为“拉哈”,“我拉哈吃饭”,“她拉哈睡觉”,“你老婆拉哈吗”。 “拉”与“拉哈”,在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的《沪语盘点》中,还写成“辣”与“辣海”。沪、杭的方言,风不同,音有异,但意思相似,钱教授对此也进行过语境的研究。是的,语言学家的研究,不可能面面具到,可以忽略“训诂”。这对于杂家的我,就有按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机遇了,也算“抛”一下碎“砖”,以求真“玉”。 “拉”与“拉哈”,从资料看,确实是清朝中后期的语言,出现在一个满清官话渐渐盛行的时段。也就是说,“拉”就是满语,是“Lakdari”(正好、恰好)的读音变异(见《满汉大辞典》50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对“拉哈”,就要赘言了。钱教授在谈上海话时,提出:这个“拉”的“双音节”缓读,最早是表示“在……里面”。这说法,我偶然翻读《清史满语词典》,也找到了依据。该书138页的“拉哈”项,指的就是“土壁堵间,缀麻草下垂,缘以施污墁”的矮屋,应该是“在……里”的最初雏形。 延伸阅读: 曹晓波:杭州方言研究专家 日渐式微的杭州话终将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