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作为20世纪的科学巨匠,在其晚年从复杂巨系统的理念出发开展了对城市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匠心、发人深省的城市学思想。结合新世纪以来杭州城市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杭州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很多方面充分体现与践行了钱学森的城市学思想。 在1996年9月29日致鲍世行的一封信中,钱学森先生对城市体系作了明确界定,并认为“山水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钱学森认为:“国家建设部已于1992年提出创建‘园林城市’,几年来已在全国评审命名北京、合肥、珠海、马鞍山等8个园林城市。现在继重庆之后自贡市又提出要建山水园林城市,很自然,重庆市和自贡市是不是要把城市建设再提高一级,从园林城市到山水园林城市?按此情况,似可把城市建设分为四级:一级:一般城市,现存的;二级:园林城市,已有样板;三级:山水园林城市,在设计中;四级:山水城市,在议论中。”而在此之前后,钱学森一直关注“山水城市”的研究,在论文与专家们的通信中,对“山水城市”多有论述。 1990年7月31日致吴良镛:“能不能把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 1992年3月14日致吴翼信中指出:“近年来我还有个想法:在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可能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高楼也可以建得错落有致,并在高层用树木点缀,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 1992年10月2日致顾孟潮:“对中国城市,我曾向吴良镛教授建议: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为一座超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的山水!” 1993年2月在《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提出“我想既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就应该: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所谓中国的文化风格就是吸收传统中的优秀建筑经验……又结合楼房建筑……”。 1996年3月15日致李宏林信中提出:“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建山水城市就要运用城市科学、建筑学、传统园林建筑的理论和经验,运用高科技(包括生物技术)以及群众的创造,……所以建‘山水城市’将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性创造,它不是建造中国过去有钱人的园林,也不是今日国外大资本家的庄园。” 在1998年7月4日致鲍世行信中提出:“我想我们采用‘山水园林城市’这个词是合适的,因为重庆和武汉都有自然山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人工建筑整合为‘山水园林城市’是可以做到的,这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步,有了这一步的经验,就可以进而考虑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建人造的‘山水城市’了。” 1998年7月12日致鲍世行:“建国后城市发展的第一步是园林城市,如北京市、大连市等。我们现在在计划设计中的是第二步:山水园林城市,如重庆市、武汉市。有了这些经验才能结合21世纪新文化,包括大大发展了的国民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生活特点,并总结第一步园林城市和第二步山水园林城市的经验构筑第三步山水城市(在没有天然山水的地方也要建设山水城市)。” 在1998年11月14日致鲍世行的信中认为:“城市建设在我国要规范化:分一般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而且要明确不管什么地方,不依靠自然地理条件,都可以人工地建设这四个等级的城市。现在已有一般城市很多,园林城市也有北京市、大连市等典型;更高一层次的山水园林城市可能是规划建设中的重庆市与武汉市;至于山水城市,那还在讨论中。所以不要随便把‘山水城市’加在任何在建的城市上,那是太不严肃的。” 钱学森曾在1995年5月30日致陈洁行的信中明确提到:“鲍世行同志可能向您提起过我近年来宣传‘山水城市’概念,杭州是具备‘山水城市’条件的。”杭州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禀赋,把山水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定位也是实至名归的。古人设计的杭州就是一座山水城市,虽然建成区只有30平方公里,但其格局是“三面临山一面城,西湖在中央”。西湖申遗成功,主要是因为西湖申报的不是自然遗产而是文化遗产,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三面临山一面城、西湖在中央”的格局,它是作为西湖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征,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之所在提出来,也是被世界上的专家所认可的。这正与钱学森“山水城市就是中国特色的理想城市”的判断完全一致。 进入21世纪以后,杭州在“三面临山一面城,西湖在中央”山水城市格局基础上致力于打造“五水共导”的城市,这与钱学森“山水城市”的思想也是完全吻合的。“五水”即江河湖海溪,江就是钱塘江;湖是西湖,还有千岛湖、湘湖、青山湖等;海,就是杭州湾,就是钱江潮;溪,是湿地的代名词,就是西溪,西溪湿地,一面是山,一面是余杭塘河,湿地就是沼泽,就是滩涂,原来最多是60平方公里的面积,湿地和西湖就是一堤之隔,占了50平方公里,围垦、造田、建城占了50公平公里,最后剩下了11平方公里,这11平方公里也要卖,也和一些开发商,包括外资签了协议,最后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叫停,保护下来。这11平方公里,也正在努力打造“山水城市”。 2008年杭州公布了《杭州市生态带概念规划》。规划了六条生态带,分别是:西北部生态带、西南部生态带、南部生态带、东南部生态带、东部生态带、北部生态带。这六条生态带将涉及杭州市区和上游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2203平方公里。其中,杭州市区涉及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含钱塘江水面及其他主要水体)的部分区域,面积约2149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涉及富阳市范围内的水源保护区(渔山、里山、灵桥、富阳等镇的临江地区),面积54平方公里。根据该《规划》,杭州市未来将建设六条生态带,除了谋求更好的生态环境之外,建设这六条生态带,还将在“一主三副六组团”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上的连接和过渡,从而促进构建“山-水-城-林-田”的景观安全格局,落实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要求。 此外,杭州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的原则,逐步实现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城市森林体系;坚持工程带动、统筹发展的原则,努力打造林网、水网、路网“三网融合”的宜居城市;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原则,努力实现森林城市建设、保护、利用“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森林城市、山水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