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这是什么菜,好好吃呀!”上周日是母亲节,下沙派出所食堂里,协警吕琴琴一边给小男孩喂着饭,一边和小男孩聊着天,小男孩也没有半点生分,大口吃饭,时不时指着爱吃的菜,让这位“临时妈妈”喂入口中。这温馨的一幕,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琴琴,这是你儿子?”来往的同事问起了小男孩的情况。 “是的,今天刚‘蹦’出来的儿子。”吕琴琴笑着答道。 其实,这小男孩是半小时前民警刚从七格小区公园领回来的。小男孩第一眼看到吕琴琴时,就把她当成了“妈妈”。 常规手段“不领情” 5月10日中午,下沙派出所接到报警:七格小区公园里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迷路了,找不到家长。民警立即出警赶赴现场,小男孩怯怯地站在那里,眼神中含着泪水,父母名字、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一概不知。 根据报警人所述,民警判断小男孩应该居住在七格小区一带,便带着小男孩在附近寻找家人,但没有什么线索。无奈之下,民警就先将小男孩带回所里。没来过派出所的小男孩显然有些紧张,什么话也不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面默默地掉眼泪。 值班民警按照正常“套路”,又是递零食,又是送玩具,但小男孩就是不“领情”,反而大声地哭了起来。没信息,怎么找父母呢,小男孩的不配合难倒了在场的民警。此时,协警吕琴琴的出现,“寻亲路”出现了转机。 信息被温柔“套路” 听到小男孩的哭声,做母亲的吕琴琴本能反应就是紧张,她一下子就从工作岗位上冲了出来。“小朋友,怎么哭了呀,跟阿姨一起去吃饭好么?”吕琴琴搂着小男孩,轻声安抚。 “嗯。”吕琴琴的安抚,小男孩竟然停止了哭泣,并点了点头。 “能告诉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吗?”饭桌上,吕琴琴试着询问小男孩的身份信息。 “我叫汤XX,今年5岁了。”小男孩带着浓浓的江西口音,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那知道爸爸叫什么名字吗?”吕琴琴一边给小男孩喂饭,一边继续询问道。 “我爸爸在橡胶厂上班。”小男孩似乎只记得爸爸的工作单位,并不知道爸爸的姓名。 “原来爸爸在橡胶厂上班,那你们家住哪呀?”吕琴琴继续询问。 “我们家住七格小区五楼。”小男孩有点骄傲地大声答道。 有了这些信息,就好办了!“中策橡胶厂上班,姓汤,疑似江西籍人员。”值班民警通过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中,找到了小男孩父亲,并取得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