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瑛,字温甫,明代四川丰都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杭州知府。明正德元年(1506年),杨孟瑛排除各方阻力,主持疏浚西湖,使西湖恢复唐、宋旧观。同时,他还用浚湖所挖淤泥在里西湖堆筑长堤,后人称为“杨公堤”。 壹
明弘治末年的一天,杭州城的老百姓发现官府贴出了一个告示,标题是《浚湖复勘谕民文》,明确告知百姓,官府将要疏浚西湖了。 自唐代以来,杭州地方官多次疏浚西湖,使得西湖能够世代相续,西湖周边也逐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官府再度浚湖,似乎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美事。但这一次,浚湖文告一出,却有一丝紧张的气氛在杭城弥漫。 自明弘治时代上溯四百年,大宋王朝带着一百多年的文化积淀来到杭州,为湖山增色不少,西湖在那个时代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宋末,蒙古铁骑南下,南宋王朝灭亡,西湖亦难免于蹂躏。据说,元代有感于南宋朝廷沉湎湖山、疏于治国,于是对西湖废而不治,以至于在正史中未有元代西湖治理的只言片语。 元代统治近八十年,到明代中叶,又过去了一百多年,西湖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理,情况越来越糟糕了。杨孟瑛在给上司的《呈复西湖状》中说:“历宋及元以至国朝,被邻湖贪利之徒占为田荡,湖面日狭。”湖西一带,因为土壤肥沃,很多势家富户就打起了西湖的主意,占湖为田,甚至占湖建起民居。
湖面越来越小,湖水越来越少,这对杭州产生的危害巨大。杨孟瑛说:“濒河田土,一遭岁旱,湖竭而灌溉难资,稼枯而农氓失望,赋税虚陪,户口逃徙。”西湖水历来是杭州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因为湖水变少,一旦出现旱灾,则农田难以灌溉,势必影响百姓生计和地方税赋,甚至会造成农民逃亡。西湖还是城中运河的重要水源,一旦水量不足,也会造成运河干枯,物资无法运输。 此次浚湖,必定要毁除湖西所占的农田和房屋,重新恢复成水面。占湖的势家富户们开始慌张起来,四处造舆论,说官家浚湖是侵害百姓利益,以图阻止杨孟瑛疏浚西湖。 这些富户们也许还心存侥幸,因为在杨孟瑛之前,明朝已经有太守胡浚、御史谢秉中、布政使刘璋、按察使杨继宗、御史吴一贯等官员先后提出疏浚西湖,但因为种种阻力或其他因素,未能进行下去。 ↓见下页↓ 贰 明代的西湖疏浚,究竟难在哪里?
宋末到明,历经数百年。湖西除了新占地方之外,很多湖面已经被占了几百年,历经十几代。今天的田主认为田地是祖产,跟官家并不相干。况且数百年来,很多田地已经数度易主,今天的田主认为田地是花钱从别人那里购买,怎能轻易交给官府。况且湖西之田位置得天独厚、土壤肥沃,属于上等良田,怎能拱手让出? 湖西水面被占,中间历经朝代更迭。一些缺乏远见的地方官早就把占湖田地纳入官方赋税之中,等于变相承认了这些田地的合法性。况且湖西的田地税赋还要高于其他一般田地,如果由官家强行毁除,等于地方政府少了一大块财政收入,这个缺口从何而来? 在古代,浚湖全靠人力,北宋苏轼疏浚西湖就足足用了二十万工,可谓工程浩大。明代疏浚西湖,除了解决淤塞之外,还要除去湖西田荡和房屋,恐怕工程量不低于宋代。工程大,意味费用高,这地方财政如何负担? ↓见下页↓ 叁 杭州网论坛网友:潇洒JZM 摄 无比复杂的局面摆在了杨孟瑛面前。幸运的是,当时的浙江提刑按察司佥事高江以及御史车梁都赞同杨孟瑛的做法。高江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申明了事情的严重性,他说:“若不早为除防修浚,则西湖将来必为平陆矣。”
杨孟瑛和他的同僚们经过仔细勘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无论势家富户如何抵抗,占湖之田地必须收回,重新恢复为湖面,这一点不容商量。至于弥补损失,杨孟瑛给出了明代版拆迁方案:“今查得崇善、崇兴、禅智等废寺,并铜钱局共有腴田一万多亩,多被附近豪民所占管。今议随寺大小,量留百亩,以奉香火。其余田亩,逐一清查,拨与应开湖田之人,就令管业,量免本年差徭。” 这些废弃寺庙的土地也被附近豪民所占,好在时间不久,都能查清事实,所以收归官府,再把这些田地补偿给占湖之人,相当于田地置换。同时,还给予免除当年差徭的优惠条件。至于不接受置换的,还可以“酬之以值”,等于是货币安置。 杨孟瑛勘察得知湖西被占的田地共有三千多亩,每年的税赋共有米九百三十余石。如何弥补这个财政差额?杨孟瑛查出杭州府下属各县有不少税赋有漏征,经过补征,共有粮米九百七十石,以此补彼,还有多余,这就解决了财政差额的问题。 至于浚湖所需的人工费用,杨孟瑛核算,大概需要两万八千七百二十八两白银。当时杭州府官库只有节省的水马夫银两万五千两,杨孟瑛查得绍兴府修海塘借走杭州府五千两,收回之后,正好够用。杨孟瑛把预防方案报到佥事高江处,高江认为绍兴府所借银两暂缓追回,先用杭州府库存的两万五千两,不够再另行议处。 至此,杨孟瑛的难题一一有了解决办法。
↓见下页↓ 肆 清代青绿彩绘本《浙江全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局部,上南下北) 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初二,浚湖工程正式开始。到六月初十,因为杭州天气酷热,杨孟瑛下令停工。八月十九日,天气凉爽之后再度复工,到九月十二日全部完工。最终,浚湖工程一共用工一百五十二日。工程每天用人工七千人,本应付银两万八千七百二十八两,因为中间下雨天,时有停工,最后确定浚湖用银两万三千六百零七两。工程中还涉及购买椿木青竹,以及拆迁房屋所产生的工食费用一百五十八两四钱三分,最后总计费用两万三千七百六十五两四钱三分。
湖中所疏浚出来的淤泥、葑草,杨孟瑛令人一分为二,一部分放在苏堤之上,抬高拓宽苏堤;另外一部分则“搬顿西山涯岸,筑成外堤,以为界限,使人永远布不得再图侵占”,这条外堤,就是后人所说的杨公堤。杨公堤最初的作用,就是划分界限,规定堤东边的水面一律不许侵占。 杨孟瑛在杭州任上,除了疏浚西湖,还修复了西湖周边许多文化史迹,这其中包括孤山上的供奉白居易、苏轼和林逋的三贤祠。许多年后,杭人增加杨孟瑛进入三贤祠,改名为四贤祠,这已是后话。
清朝时期的四贤祠
御览西湖胜景新増美景全图(清容光堂摹刻) 杨孟瑛浚湖之后,仕途多有不畅。据说,这与他疏浚西湖得罪太多势家豪门有关;也有人说,这跟明代宦官刘瑾当权时的党争有关,个中缘由已难以考据。 杨孟瑛在杭州的功绩,后人多有赞誉。杨公浚湖时间又过去四十多年,杭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巳。”杨温甫即杨孟瑛,在田氏看来,杨孟瑛的浚湖功绩可以比肩白居易、苏东坡。 杨孟瑛自己又是如何看待正德元年这场浩大工程的?他在《浚复西湖录》的引言中说:“西湖非开也,复其旧也。”他谦虚地告诉世人:“孟瑛之心,亦二公之心”,他不是开浚西湖,而是恢复白居易和苏东坡昔日疏浚西湖所形成的利民局面。
▼延伸阅读▼ 杭州人啊,你一定要记住杨孟瑛 西湖旧事:以廉勤著的一代名臣帅承瀛 亦官亦学通六艺,西子湖上有阮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