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俞茜茜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家住滨江区西兴官河路的朱爷爷,104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身子骨很硬朗,每天都爱看报纸。
这张照片源自于路人的一张“随手拍”,拍照的季先生是滨江区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天下午2点多,他路过西兴官河路,刚好看到朱爷爷坐在家门口看报纸。他被老人家悠然自得的状态所触动,随手拍了这张照片。没想到一不小心,让朱爷爷成了“网红”。
“这么大年纪了,依然眼不花、耳不聋,报纸上那么小的字还能看清,真让人羡慕!”
“如果我到了他这个岁数,也能像他一样看报纸,那我就满足了!”
季先生发了朋友圈,很多人在下面留言评论。
昨天中午12:29,读者张先生打进快报58100000热线说,看到快报刊登了104岁老人看报的新闻,“我母亲今年105岁了,住在西湖区,每天也很喜欢读书看报。”
“保俶塔的塔尖为什么歪了?”
105岁黄奶奶让女儿读给她听
张先生的母亲姓黄,名韵聪,她住的小区靠近浙大玉泉校区,离植物园蛮近,是社区里有名的“寿星”。
黄奶奶有12个子女,8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最大的年纪85岁,目前在北京定居;最小的今年也63岁了。打电话的张先生今年84岁,在家中排第二。如今,12个兄弟姐妹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生活,基本也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四代人加一起一共有54人。
黄奶奶家住在小区一楼,昨天下午3点多,我来到她的家里,她刚午睡醒来。开门的是她的女儿张恩慧,她在家中排第七,今年72岁,头发几乎花白,但看上去精神奕奕。她自己也已经做奶奶了,孙子下半年马上要上小学。平时,由她和两个弟妹一起轮流照顾母亲。
“母亲原本身体底子不错的,到了92岁时,发生过一次小中风,95岁时因为摔伤骨折做了手术,这两次都还好,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在一年多前,因为一场重感冒得了肺炎,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出院后身体抵抗力比以前弱了不少,回家后一直在慢慢休养。”
张恩慧说,她家住在宝善桥,每天早上起来坐28路,到妈妈家里。
“妈妈喜欢看一些历史题材的连续剧,最喜欢看的是《红楼梦》,以前电视上一集集看,看了很多遍。她还喜欢翻翻报纸,看看时事新闻。现在她腿脚不方便,很少出门,就通过看报纸、看电视,关心社会新闻。”
最近两年,黄奶奶眼睛越来越不好,报纸上的字儿看不清楚,只能看个标题。但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她会让女儿把正文内容讲给她听。
张恩慧说,“前两天,快报上有一篇讲‘保俶塔的塔尖歪了’的新闻,母亲就很感兴趣,还让我读给她听。”
推荐阅读:
"巨龙"开启城市新格局 杭州地铁5号线来了
地铁5号线首开12个站点,哪些小区距离最近?谁是真正地铁盘?
"暴力梅"卷土重来 杭州今天半夜到明天局部暴雨
100人抢一个职位!上周末杭州公务员大考面试
杭州生产的第一台相机 有人拎来两密码箱的钱问我卖不卖
做了一辈子手工
小辈们的衣服、围兜都是老人亲手缝制的
黄奶奶的老家在温州,年轻的时候嫁到杭州,当时住在东园附近。
“以前生活条件这么艰苦,在那样的环境下,妈妈生了12个子女,还把我们抚养成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张恩慧说,在她的印象里,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热心的人。当时住在东园,家里总是打扫得干净整洁,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小的时候,母亲白天要在家里做家务、管孩子,到了晚上,还帮社区做义工,值夜巡逻,有空还经常帮助社区一起检查卫生。我到现在还有印象,社区里每个月轮流值夜巡逻,大概一个月轮到两三次,我还陪着母亲一起去巡过夜。”
张先生原先在报社工作多年,后来工作调动到银行,负责编辑金融刊物。“母亲以前教育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问心无愧。参加工作的时候,她说得最多的话是让我们一心一意为社会做贡献,要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对社会有益之事。”
黄奶奶喜欢做手工,织毛衣、做裁缝,一双手很灵巧。
“以前,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后来我们几个长大成家,有了孩子,她还给孙辈们织毛衣、做衣服。”张恩慧一边说,一边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你看,这件蓝白相间的毛线马甲,就是我妈妈当年给我儿子织的,穿了很多年呢!”
再后来,孙辈也慢慢长大了,黄奶奶有了第四代,当了太奶奶,那时候她年纪已经90多岁,眼睛不比从前,但她还是闲不下来。家里小伢儿们的围兜兜,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
下一页:84岁的儿子说:只要妈妈在 不管我们年纪再大,也都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