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春秋两祭扫 欲留“蝶巢”在杭州 蝶仙一生既从事文学创作,又从事工业活动,同时,他对于杭州的西溪情有独钟。早年,蝶仙就为自己找到了一块安息之地,桃源岭。 1931年的一天,蝶仙带着亲友来到桃源岭。 众人登岭远眺,居高临下,西湖山水,历历在目,景色非比寻常:宝俶塔就象是一支锋秀的文笔,耸立在左山的尖端,直插云霄。雷峰塔遗址在夕阳下照耀下,远望山青树绿,别有一番景象。蝶仙不由大发感慨,对儿子(小蝶)说道:“可惜右山的雷峰塔倒了。否则,这两座塔正象是我家的二支笔,一支是我(蝶仙),另一支就是你(小蝶)。” 接着,他又说:“不过,雷峰塔的倒塌,仿佛象征了我,他日可能离你而去,可是,留下的另一支塔,倒很象是你,依然顶天立地...。” 蝶仙等人边聊边攀,未久便来到桃源岭顶端,众人纵目眺揽,湖水盈盈,桃柳簇拥,柳浪绕堤沙,气象万千,又说道:“湖上的游船,远远望去,好似望远镜里看军舰,黑压压地一齐向桃源岭摇来。” 此时,站在旁边他的一位老友听了,告诫道:“这块土地是葬不得的,风水经上叫做‘绝地’,将来得不到子孙的祭扫。” 蝶仙听罢,不以为然,笑道:“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只要风景好,我活着挑好一块能登眺的土地,死后,你们在这里埋了我,子孙祭扫何必远虑。” 随即,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副楹联,曰: “未必春秋两祭扫,何妨胜日一登临”。 接着,他拿起笔墨纸砚,又写了“天虚我生嬾云夫人合传”,请人刻石;并自题墓道,上书:“蝶巢”二字。 墓道上的“墓志铭”、“祭器”等俗物一概免去。 蝶仙的妻子,嬾云夫人亲自在墓道前面栽种松树八十三棵、梅树百余株。 蝶仙见了,手书:“嬾云夫人手种八十三松”字样。 后来,他又为生塘自题了楹联: 云水松月抬白鹤,石泉板火煮乌龙。 花鸟与人若相识,富贵与我如浮云。 自此以后,每逢春秋佳日,蝶仙便带着家人亲友来到桃源岭。 数年后,蝶巢上的树木都已成行成林。大家纵目远眺,湖上满是游船,一只一只地向桃源岭摇过来,仿佛到了足下…。小蝶说:“湖心亭就象是墓道前的一块拜档,湖光照得新栽的松径,起了滟澦的皱纹。” 随后,他们在墓东隙地添了一座石亭,供来日登高赏景休息之用。 世道艰难,化蝶仙去 未料,还没有等到蝶仙在石亭题名,抗战爆发,日本人打了过来,沿海居民纷纷向内地撤退,蝶仙迫不得已从杭州转向芜湖,汉口,宜昌,直到重庆。 最后,他们到了昆明,并在那里设厂。 形势稍稍安定,蝶仙又想起了昔日的桃源岭。有一天,他对小蝶说:“琪儿!我昨天又梦见桃源岭了。还是好好的,松树长高了,梅花开得很盛,…。” 他又说:“我还看见桃源岭,坟上开着一口池,池上开着一朵白荷,一转眼,就萎了,我是六月二十四,荷花诞日出生的,这个梦兆或者就是我的归宿了。” 1939年,蝶仙病情加剧,他不愿远在上海的妻子长途跋涉到云南来看望自己,宁肯抱病辗转河内回到上海。到了沪上,见到自己辛苦创立的江湾工厂被日军夷为平地,一片惨状,不由触景生情,又加重了病情。 临危时,蝶仙握着儿女的手,说道:“胜利之后,莫忘葬我于桃源岭之上。” 未久,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对美等国宣战,日军开进租界,小蝶一度被日人拘捕,回忆起当时情景,他说:“当时,母亲受了惊骇,未久,也追随父亲而去。母亲说过:‘儿啊,我死后,你把我们的双柩,葬到桃源岭,桃源岭是中国土地,我们没有理由默许给日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