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一首《苔》经乡村教师梁俊和孩子们的真情演绎,打动了亿万观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动容。 生命的意义,在于各人的选择。你会服从教条,还是坚持个性创新?这首诗的作者,他9岁能读诗文,12岁考中秀才,14岁写下了《郭巨埋儿论》,19岁被补为廪生,享受国家津贴,23岁得中举人,24岁考取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类似于今天的国家级后备干部)…… 他在300年前,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人,就是袁枚。 清中叶,文坛有两大红人,并称“南袁北纪”。 “北纪”就是河北纪晓岚。 “南袁”指的是钱塘(杭州)袁枚。 杭州万松书院内 袁枚雕像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袁枚少年得意,履历闪光,必定要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不然就对不起祖坟上冒出来的青烟…… 但是,天才往往是不走寻常路的。在33岁那年,袁枚干了一件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事——辞官! 辞官理由是:“父亲去世,我要回家奉养母亲。”这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显然不是袁枚心中真实想法。袁枚的官当得好好的,为何要辞职呢? 他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等文里提到:其一,不想搞溜须拍马那一套。“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其二,忙于吏务,无暇读书。“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其三,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 那么,成为自由职业者的袁枚都干了点什么呢? 延伸阅读: 大才子袁枚的美食人生——《随园食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