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海错疏》。
“屠呦呦与宁波”专题展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本报记者 郭戟铠 摄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
万里之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两本关于屠呦呦家族的宗谱正在被研究者解读。《甬上屠氏家谱》和屠呦呦母亲姚氏家族的《鄞县姚氏宗谱》传递着关于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谆谆教诲。翻阅宗谱,屠呦呦家族重教行义、累仁积德的家风跃然纸上。
家学渊源 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在宁波,屠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厚。而屠呦呦母系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天一阁藏书楼里,两本宗谱记录着两家数百年的家训,共同向我们昭示着家族兴盛之道:重学重教、礼义传家、踏实做人。
宁波文史研究者袁良植介绍,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800余年。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在屠家宗谱里,屠本畯这个名字让人惊奇。数百年前,他就从事着生物研究工作。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其中《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
重读书,好探究,时间跨越数百年,屠家两位生物研究者在冥冥中产生了一次神奇的交集。
时光飞逝,到了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在这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父亲安排下,屠呦呦和3个哥哥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屠呦呦少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这里是屠呦呦外公家,一个商学并举的家庭。在这里,屠呦呦获得了人生的启蒙,为她以后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父母两大家族皆具有重教传统。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屠呦呦的影响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