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要把《采茶舞曲》刻在他的墓碑上
浙江著名音乐家周大风昨天去世
晚年的周大风回到创作《采茶舞曲》的泰顺,跟小朋友一起参观茶园。
家人准备把这张照片放到周大风的墓碑上
周大风专注音乐教育 本版图片由陈建国提供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采呀么采茶忙。”这首表现江南地区采茶风貌的民歌《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已经传唱了50多年。昨天早上6点30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大风先生,因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3岁。
周大风儿子周小风告诉快报,父亲2012年确诊为肺癌,之后去上海医治,病情得到控制。今年8月,周大风肺部再次受到感染,在医院住了3个月,最后因心脏衰竭去世。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8月下旬曾去医院探望过周大风,他当时还能说话,不久之后就陷入昏迷状态,“在我的印象里,周老非常健谈,有时候他说一些音乐理论的东西,三言两语,表达非常风趣,他说越剧就是‘上下句,几个音’,寥寥几个字,都是他几十年研究下来的成果。他80多的时候,还在写音乐理论的文章,用电脑手写板写。”周小风说,父亲生前写坏了20多块手写板,笔都写秃了,“他对艺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生活。”
周小风说,家人准备将父亲安葬在杭州安贤园,墓碑上放一张他抽烟的照片,“他抽了60多年的烟,烟和他的创作是相伴的。”照片下面,还会刻上《采茶舞曲》的曲谱。
4岁学做胡琴 7岁开始练钢琴
18岁写的歌受到蔡元培称赞
周大风原名周祖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邬隘乡后洋村人,1923年出生于上海。周大风父亲周六吉是镇海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因为忙于革命工作,他刚出生就被送回老家,由祖父抚养,4岁就开始跟着叔父制作胡琴、种花木、喂禽鸟、临碑帖、学绘画。
7岁那年,周大风在教育家曹静渊创办的“灵山小学”寄宿读书。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这些大家都曾在这里教过书,学校当时的钢琴老师是辛亥音乐学院院长陆忠任先生,他告诉周大风:“音乐来自生活。”
1936年末,周大风到上海“道一商科职业中学”就读。不到一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大风回到家乡,和乡民共同组织了“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并将申奋创作的大型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并作曲。
这期间,周大风为了生计跑到“上海益丰搪瓷公司”打工,从事绘画及雕刻模板工作。在上海,他一边向国立上海音专的钢琴教授王瑞娴学习钢琴,一边在同乡开的三家钢琴厂学习钢琴制作和修理技术,还发表了不少抗日爱国歌曲和短文。
18岁那年,周大风创作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获得当时国际性组织“国际反侵略协会”颁发的四等奖,同时定为“会歌”,蔡元培称赞该歌曲“全球同声,为国争光”。之后,周大风辗转于香港和内地,先后在江西赣州、九江,浙江宁波、定海、新昌等地从事音乐、美术教育。周大风逢人就说:“我们的国民音乐教学比较落后,我们这一代人不抓,就是害了下一代人。”
1952年,周大风来到杭州,担任浙江省文工团团干兼乐队队长,从此与江南结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