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上的浙医二院,有一组雕像——一个是外国老年医生,一个是中国的少儿患者,在双手抱拳,相互鞠躬行礼。每天,来此寻医问药的病人们熙熙攘攘,却少有人会留心,这组雕像中的那名医生究竟是谁。
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医生,他的名字叫梅藤更,他对浙医二院,乃至整个杭州的医学发展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和他的夫人,把杭州当成了第二故乡。
上周末,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方新德,给西湖名人讲堂的粉丝们,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浙医二院的前身是广济医院。“很多人说,梅藤更是浙医二院的首任院长,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在梅藤更来到杭州之前,广济医院已经成立了。”方新德说。即便如此,梅藤更对杭州的近代医疗的贡献依然非常巨大。
梅藤更夫妇来杭后,面临着最实际的问题莫过于医院人手的严重不足。在当时,受过西方近代医学教育的中国人寥寥无几,而就诊需求却不断增加。1913年,因为医院人手短缺,压力很大,梅藤更干脆把大儿子叫来中国,帮助分担工作。
方新德讲了其中一桩轶事。某天,梅藤更的厨师来辞别,他当中医的祖父过世了,父亲要他回去继承衣钵,出诊看病。梅藤更感到极为意外,问“你知道怎么看病吗?”厨师说:“没事,我爷爷也是这么继承他爷爷的,再说,我这两年跟您学了不少”,梅医生愣在那儿,“你在这儿只学了怎么烤薄饼……”
这件事令梅藤更深受震动,下定决心要在杭州培养医生。“广济医校学制起初是四年,后改为五年。学生所需交纳的费用不超过145美元,大部分会在学生毕业时退回。”方新德说。
1926年12月3日,在杭州工作近45年,已70岁的梅藤决定落叶归根,回英国老家。在上海坐船离开中国时,中国医界同仁以及诸多他培养出来的医学毕业生,都赶来与他依依惜别。梅藤更说:“我们为中国培养的这些优秀、年轻的医生、助产士、药剂师、护士,要比我们更有价值。他们正在以各种方式不断延续我们的生命。”
一个厨师让他下定决心办医学院
尊重病人 热爱杭州
如今社会,总有病人抱怨有些医生医德沦丧。而100年前,梅藤更对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的医德要求,近乎苛刻。
方新德举个例子,梅藤更要求护士从细微处考虑病人的感受,其中一条竟是寒冬为患者使用便盆,须先用热水烫过,免得患者感觉冰冷。梅藤更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般人看到麻风病病人,避之不及。而他却在圣诞节看望医院麻风病人时,和他们共用一个杯子喝水。
“梅藤更总提到‘尊重’——对自己、对他人尤其是中国人,要有足够的尊重。”方新德说,在很多病人眼中,梅藤更和亲人一样亲切。孩子们是最喜欢梅藤更了,每次他出现时,是小伢儿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边欢快地蹦跳,一边喊:“梅医生来了!梅医生来了!快让路!梅医生来了!”梅藤更会和小伢儿互相鞠躬,这便有了前文所说的那组雕像。
梅藤更夫妻将杭州当做第二故乡。“早上,最先迎接我的,是西湖湖面上难以形容的美妙的日出。它最初看起来像是壮丽的火焰,从东边露出来,红扑扑的。黎明来临,光芒在上空照耀,这种感觉无法形容。”这是离开杭州前,梅藤更夫人在致友人信中这样描述西湖。“看得出来,他们爱杭州爱得深沉。”方新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