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聪始终是深入农村的一线义工,他说作为机构负责人,这样做能提供最快最高效的服务。 受访人供图
“20年前,我在华尔街投行工作,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在遥远的内地农村,与一群孩子结缘。”10月25日,杭州一场慈善拍卖会上,杜聪这样开场分享他的公益故事。
他是香港智行基金会主席,2002年起,这个哈佛大学硕士、前银行副总裁,辞去光鲜的工作,开始照顾河南、安徽等地艾滋病高发村的孩子。从助学、心理疗伤再到职业培训,智行基金会已帮助18000多个艾滋遗孤,受助对象在杭州等地成立了26个智行校友会。
杜聪每年有四五十场演讲,浙江大学、杭州的中学,他都去过。他说这像播种: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公益及其准则,追寻梦想时也能怀一颗善心。另外,智行每个月都有义工探访活动,将来也会把夏令营带来杭州,欢迎杭州的志愿者参与。
“一边工作一边公益,速度太慢了”
2002年,杜聪走进河南艾滋病高发村,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4-6个感染了艾滋病,阴暗破陋的屋子,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年轻身体,疱疹、腹泻及发烧,伴随着绝望和死亡。“炎炎夏日里不寒而栗的滋味”,杜聪失眠了。他决定成为一个专职义工,“一边工作一边公益,速度太慢了”。
刚开始,资源集中在助学上,“通过教育,给艾滋病家庭一个希望和未来”。为了维护受助者尊严,智行基金会没有名额限制,只要资料审核通过,学业全程资助。
但父母的离世,往往令孩子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要让他相信,还有人爱他。不害怕自己的过去,是真正的成功。”杜聪说。智行做的是艺术疗伤、家访、夏令营等。
每年寒暑假,受智行资助的大学生们,都会回到村里,开办兴趣班、补习班,教更小的孩子。一方面,“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身上,孩子看得到希望”;另一方面,受助人有机会感恩,扭转成有能力帮助人的心态。
两个数字让杜聪自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里,80%考上大学,其中不乏名校;53个智行全职员工,七成曾是智行受助对象。杜聪喜欢一个故事:海滩上有成千上万快要干涸的海星,我们只能一个个把它们抛回海里,但对这颗海星来说,它得到了百分之百的帮助”。而现在,“海星”长大了,和杜聪一起捡海星。
希望更多人做社会企业
拍卖会上,有100盒来自上海法式面包坊“village127”的饼干。它是智行基金会创办的社会企业,利润全部用于公益。名字也有寓意:智行第一年帮助了127个孩子。
面包坊的师傅,来自成立八年的另一家社会企业“海上青焙坊”。200多个“小海星”学习烘焙,去五星级酒店工作。有位学员因表现出色去法国留学,下个月还将代表中国队,参加“法式面包界的世界杯”。
杜聪说,创办社会企业很艰苦,但能体现很多理念:支持公益不一定要捐钱,可以买一个面包,把公益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更多人做社会企业,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公益组织可以参与到不同的生活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