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高宗爱梅生出的“梅花碑”传奇 后苑建设能更多体现帝后的个人癖好,以宫苑栽植名花来说,高宗更偏好于梅花。德寿宫和“南内”皇城中,均有不少以梅命名的建筑,如德寿宫主楼“聚远楼”又称梅堂,“南内”后苑“梅岗亭”也可见一斑。淳熙五年(1178)二月初一,孝宗到德寿宫看望高宗,两人一起观赏园内苍藓满树、苔须垂枝的古梅时,高宗说:“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今岁二种同时着花,不可不少留一观。”可见高宗对梅花喜好已经到了“专业”水准,对老梅的“行情”如数家珍。
▲ 丁云川藏本(现藏西湖博物馆)梅石碑拓片(局部)。沈立新提供
德寿宫建筑后毁于南宋的一次火灾,南宋晚期以原址的一半之地新建宗阳宫。明代嘉靖中,宗阳宫成为南关公署,梅石则为公署后花园一景,因而又有梅花厅,匾题“梅石双清”。明代时“芙蓉石”旁的宋梅,枝干茂密,据称花繁叶茂时冠盖可荫及三亩之地,被誉为“德寿梅”。明末浙派画家蓝瑛、孙杕看到老梅古石尚在原处,便合作而成一幅梅石图,刻成梅石碑,立碑于此。杭州“梅花碑”地名由此而来。 入清以后,古梅终于香消玉殒。乾隆十六年(1751),又一名“高宗”到访德寿宫故地,他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乾隆帝慕“梅花碑”之名,特意来到宗阳宫寻访,却见梅已枯槁多时,唯有“芙蓉石”依然完好。乾隆帝在石上抚摩良久,不舍而去。第二年,“芙蓉石”被杭州地方官员用船运至北京。乾隆帝心里着实高兴,将“芙蓉石”改名“青莲朵”(芙蓉花别名木莲,锦葵科木槿属,而青莲多指莲科莲属的荷花,不知乾隆帝何以名之),御笔题字“青莲朵”刻于石上,并将此石置于圆明园。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再次南巡至杭州。他重游“梅花碑”,却见梅石碑石身断裂,碑面剥蚀,漫漶难辨。惋惜之余,他命人依据断碑上蓝、孙原来墨迹,重刻梅石碑,置于旧碑原处。隔了两年,乾隆帝游圆明园看到“青莲朵”,触景生情,想为这块来自杭州的奇石重结梅石之缘,便命高手依照杭州梅石碑拓本,再刻一碑,置于“青莲朵”旁。 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北京梅石碑和“青莲朵”却幸免于难。民国时,“青莲朵”被移至中山公园(现成为中国园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梅石碑则被移至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但它的原石杭州梅石碑,却不幸在文革时被毁。
▲ 杭州佑圣观路梅石园一景。蒋春供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杭州文史专家丁云川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发现乾隆时刻的那块梅石碑。几经周折,海淀区文保所精拓一本赠予丁云川。2005年丁云川又将拓本捐献给新建的西湖博物馆。2009年,上城区建设局聘请刻碑高手沈立新,根据丁云川捐献、西湖博物馆馆藏拓本,在德寿宫后圃遗址——佑圣观路梅石园,成功复制梅石碑,使得绝迹杭城近半个世纪的一大胜迹“梅花碑”得以复原。虽是明人作品的一再翻版,终显宋宫园林的天人之作。 然而,对于杭州来说,“梅花碑”虽已复归原地,但“芙蓉石”仍“分居”他乡。如果我们也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3D打印技术,则完全可以在丝毫不损伤原石的基础上,将“芙蓉石”1︰1原大原样复制回杭州。 “芙蓉石”重归故地,与“梅花碑”再结梅石缘,会有这一天吗? ▼延伸阅读▼ 杭州“镇城之宝”南宋皇城大遗址的全方位解读 南宋名画《观瀑图》明晚首现杭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