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称钱唐、武林,更早时又叫虎林。对于“虎林”这个称谓,历史上有争议,南朝刘道真《钱唐记》说“山有白虎,常踞于其巅,不食生物,惟饮涧水,故曰虎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说:“虎林即灵隐山,因避唐(高祖李虎)讳,改为武林。”明杨正质《虎林山记》说:“钱氏有国时,山在城外,异虎出焉,故名虎林,音讹为武”……明郎瑛为此写过一篇《虎林考》,他赞同杨正质所言,认为叶绍翁的避讳论有误,因为唐之前的官史记载中已有武林一词。对于上述种种说法,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语,只是想问,既称虎林,是否真有老虎出没?
---顾国泰 1 史籍记载中的虎 钱唐县的建置始于秦,当年作为钱塘江下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中小县,文字记载极少,那时的虎大多是种民间记忆,夹杂在神话与传闻之中。自南宋起,因杭州成为驻跸之地,有专门的机构与史官在当一回事地运作,所以开始有“理宗三年,小麦岭有二虎为患”;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渐江侧,昼有虎入税场,巡检俞仁佑挥戈杀之”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虎患”似乎多了起来,如明成化间“钱塘黄梅山、瓜藤山、西山、九里松、暗山、西坞山、石和尚山、荆山、万松山均有虎”;成化“五年夏六月,虎由云居山入城中三茅观,次日猎而毙之”;“弘治初,钱塘安溪山多虎患,猎人捕之,一日而获三虎”;“嘉靖二十五年秋七月,杭州属县诸山虎聚成群,白日入民家伤人,道路无独行者,死伤不可胜计,余杭尤甚”;“万历二十四年十月,本府钱塘定北五图,乃至各乡村虎曾为灾,伤人及畜甚众,本乡某等来求禳解”…… 清代,虎林之虎有增无减:“顺治二年,虎入城”;“九年十月,虎至青春门外”;“十一年四月,有虎入城,踞云居山获之”;“顺治十年四月,是月浙江杭州府巨兽食虎。余杭诸乡多虎,一日太璞山有兽高八尺,长丈余,紫鬣白身黑尾,逐虎食之,虎患遂息”;康熙初,“范忠贞承谟抚浙日,杭之西溪有虎攫人,遣卒往捕”;“三十八年十一月,仁和大雄山有白虎,顶有独角,率四虎行林间,数日而去,不伤人畜”;“万松山又名界山,其侧山多松竹薪莜,兽有虎兔麂鹿”;“粟山西为黄山,境中多虎”…… 明清笔记中也有,如“仁和七都地名葛墩,有土地庙,败壁四达,正德时有王姓时寄宿于庙,一夕见虎入庙,叩头于神而去”;“雍正三年八月,有虎夜踰城,入年大将军宅”;“西湖四山中,多有游人所未至者,而敬身(丁敬)则无不游遍,摩拓殆尽。一日以环走南北两峰,途遇一虎,摩肩而过,山人皆踉跄逃散,敬身亦不知也”……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众多的山林给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形成一条以老虎为顶端的生物链,是故关于老虎的消息时有所闻。近代史上,由于人类盲目垦殖山区等各种原因,挤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所以造成虎与人近距离接触的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达514次,是前1000年的85倍。说到老虎窜入杭城的次数,清代明显超过前朝。 2 西溪虎墓 杭城三面环山,远远望去重重叠叠,不知首尾。南宋初,西溪一隅流传一个“虎墓”的故事。 杭州公交西站后面有个金鱼井车站,从这儿往南走不过二三百米,可看到“以花多名,地绝幽邈”的花坞。花坞一头连接庙坞,另一头是石人坞,这一路过去古松参天,修竹蔽日,人行其中“衣袂尽绿”,“毛骨为清”。由于景色秀丽,也不知几时起,就成了西溪一处名胜,被称之为“花坞隐秀”。或以为这块风水宝地人气一定很旺,其实并非如此,民国前的花坞内,除了几座古庵在满足若干游人香客的猎奇心理外,更多的时间则是一片难耐的寂静。 据民国《西湖胜迹快揽》(佚名)记载,宋高宗南渡时,有十八个侍从途经花坞口,突然发现一只白虎蹲于山麓,侍从中擅长射箭的迅疾弯弓射去,老虎负箭狂奔,众将士尾随不舍,快追到坞尽头,白虎踪影消失了,但见密密的树林空隙中露出一片白云……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觉得十分惊讶。回头小步行走在山路上,一个个沉默寡言,不知在想什么。或许是这幽僻的环境触动了对战争以及功名的厌倦(这一路南逃确实苦不堪言);或许是白虎的突然消失使他们对人生有所感悟,就这么苦苦思索着,思索着……到头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十八人“均祝发为僧”,在坞内造了十八间参禅的茅舍,“最尽处为白云庵”。《西湖胜迹快揽》文末谈到:“虎墓,介在松木场与秦亭山之间,有古塚,题曰虎墓。”十八个僧人在老和山附近为白虎筑塚,名曰“虎墓”。 虎墓无疑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给人带来美的遐思,更多的则是禅悟,后人不妨就当一个故事听听,没必要去较真。 3 大涤山那只通人性的虎 ↑余杭 虞铭摄
花坞口子前的公路通余杭镇中泰乡(洞霄宫),该境内有座因“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的大涤山。林中有“伏虎岩”,山顶有因虎啸而建的“嗥亭”。
据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载:“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后晋室乱,乃入余杭大涤山,依林为舍,独居十余年……”东晋隐士郭文在那穷谷里“倚木覆苫而居”,所谓的住房其实连个挡风的墙壁也没有。他常穿鹿裘、戴葛巾,不饮酒食肉,就靠种点菽麦度日,到时采摘笋壳等山货,去山下换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某日,一只老虎扑到他面前,张开血盆大口,却不咬他,就这么始终张着,郭文仔细一看,原来老虎口腔里有根骨头横戳着,于是捋起袖子,伸手将骨头取出。第二天早上,他的屋前放着一头死鹿——想不到畜生也通人性,懂得感恩。郭文考虑到自己又不吃,就下山叫乡人前来分享美食,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他竟然在与老虎接触……日后一个名叫温峤的官员问他:“猛兽害人,人之所畏,先生独不畏耶?”郭文回答:“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史载郭文每次去县城,都由老虎背负箬叶跟随,到了山下,“留虎道旁”,自己背箬叶前去,换盐米后,放在竹筐里,由老虎驮回家。一天郭文做药材生意回来晚了点,待在原地的老虎叫个不停,为此“钱唐县令卢鹏创亭于山顶,名嗥亭”,而郭文住处“名曰伏虎岩”。 传闻往往有现实的影子,杭州地区历史上的老虎,数余杭最多,所以会从大涤山走出一只带有传奇色彩的老虎。 4 湖墅那只迷路的虎 康熙《钱塘县志》及清吴允嘉《武林耆旧集》都提道:明成化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鸡叫声里,一只“躯体雄伟”的黄斑老虎在南河里游,也不知从哪里来,游到湖墅夹城巷北附近上岸,当时一个名叫谢四的脚夫正在行走,与虎“交肩而过”,由于猝不及防,尖锐的虎爪抓伤了他的左肩。老虎继续往前跑,进入前临街,后近南河的知州凌煜的家内,老虎迷茫中不知如何是好,就伏在厅上大吼,隔壁邻居吓得关门都来不及,凌家老小赶紧破后壁逃命。老虎往楼梯上爬去,当时“凌之孙妇卧抱婴儿未起”,老虎上楼后挤翻板壁,板壁倒下刚好盖在她俩身上,老虎没发现,母子算是逃过一劫。当时地方上火速奔告官府,官府派了二十多个猎户前去捉拿,可大家围着屋子却无计可施。后来一老人计上心来,叫众人用布袋装上石灰,还找来“竹、缚、火把”,挑选七八个身手敏捷的年轻人升楼屋揭开瓦片。老人向他们交代说老虎见亮光肯定要抬头,这时将石灰洒下去,等老虎眼睛张不开时,将火把往老虎身上扔,它烧痛了肯定要开口吼叫,这时乘机“以坚利长枪入口内,不容转吮,乃呼众猎户登楼交刺之”。大家按照老人所说的去做,果然把那只黄斑老虎制服,后来“穿送官司,各受重赏”。 ▼延伸阅读▼ 杭州隐秘地图之: 张园往事(顾国泰) 顾国泰:挖冰箱,做冷饮…古时杭州人避暑消夏真讲究 ↓ 见 下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