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桥 文晖街道五里塘历史悠久,明初“菜市河水会于五里塘,出东新关,为上塘河源……今上塘所恃为源者,近此五里塘一道而已。”(见清翟灏《艮山杂志》)清乾隆间,该地称河东村,有韩仪京、杨博群两位历史人物居此。东岸地旷人稀,“破屋三家市,扁舟五里塘。冷波浮落照,饥雀聚枯桑。……”唯独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城里人到这里来赏桃,方才热闹一番。2005年,一座三拱石桥在五里塘南端,也即与沙河交汇处建起,取名“映月桥”。桥顶一间飞檐翘角的亭子,河岸杨柳飘拂,从环城北路上远远望去,俨然一幅画图。
古代官方采冰图 南宋时五里塘曾建过雪窨。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宋高宗赵构二度车驾临安,这次他下定决心不走了。因为皇上要住下来了,杭城自然免不了一番伤筋动骨的大动作——建房、修路、筑城、挖池。岂料朝廷里不知谁又去讨好皇上,说杭州的夏天酷热难熬,当像汴京那样,建个雪窨以备来年行宫所用。皇上看着《进雪表》龙颜大悦,立马下旨催办。
战国青铜冰鉴 《咸淳临安志》里记载的雪窨(其实就是冰窖)就坐落在五里塘一个叫卢家的村子南面,当时共挖了四口,专供帝王及权贵人家享用。说到藏冰及饮用,有人会以为这是近代的事情,其实很早就有了,山西出土的两周文物中有一种青铜器叫“夔凤纹鉴”,是专门用来盛冰块的器皿——冰鉴。那时夏季,朝廷中有一种叫“凌人”的官员,专事藏冰之务。曹子建《大暑赋》:“积素水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说明魏晋时也有人在享受冰水带来的清凉
五里塘卢家雪窨是“绯衣荷锸人”一锄锄、一担担挖挑出来的,挖得很深,建成后堆火烧烤,以使其“坚洁”。然后用“巨椎”将冰砸成一块块“冰簰”,再一担担挑进去放好。至于凌人还采用其他什么方法,使冰块保存这么长久,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第二年宫人用这些冰块浮瓜沉李,做“雪槛冰盘”,做各式各样的冷饮。 据陈元靓《岁时广记》二十五引《岁时杂记》:记载:“(宋真宗时),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共六次。”之后,有赐冰麨面三品,“并黄绢为囊,蜜一器,”称之为蜜冰麨。从宋至清,这赐冰一直延续,算是皇上的恩典。《燕京岁时记》说,从暑伏起,到立秋日止,不仅朝廷,连各衙门也都有份,工部还发冰票,就像今天的冷饮票,“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古代出售冷饮场景 可惜藏冰这件美事当时在杭没能长久,这些来自汴梁的北人错把杭州作汴州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无视自古以来“二浙少冰雪”这一事实,想当然地做了一件蠢事,到后来只好徒叹“无冰可收”了。弄不到冰雪怎么办?不得不叫韩世忠从镇江用特制的“‘进冰船’昼夜牵挽”到杭州。这大热的天,叫人背纤日夜兼程,其辛苦的程度恐怕比替杨贵妃送荔枝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吧?!难怪后来的丁丙嘲讽道:“雪窨卢家冻不澌,冰簰同驾鼎湖湄。著绯人见匆匆凿,何碍红衣画钓师。”五里塘卢家雪窨,后来派啥用呢?一度改作酒窖,最终悄无声息地“废置”了。
南宋君臣当年在杭州建雪窨,按照今天杭州人的理解,似乎有点头脑发热,其实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南宋时北人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性以及其它方面对杭州的影响。 延伸阅读: 穿越回南宋,那时杭州人民的消夏方式好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