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瑛,字温甫,明代四川丰都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杭州知府。明正德元年(1506年),杨孟瑛排除各方阻力,主持疏浚西湖,使西湖恢复唐、宋旧观。同时,他还用浚湖所挖淤泥在里西湖堆筑长堤,后人称为“杨公堤”。 壹
明弘治末年的一天,杭州城的老百姓发现官府贴出了一个告示,标题是《浚湖复勘谕民文》,明确告知百姓,官府将要疏浚西湖了。 自唐代以来,杭州地方官多次疏浚西湖,使得西湖能够世代相续,西湖周边也逐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官府再度浚湖,似乎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美事。但这一次,浚湖文告一出,却有一丝紧张的气氛在杭城弥漫。 自明弘治时代上溯四百年,大宋王朝带着一百多年的文化积淀来到杭州,为湖山增色不少,西湖在那个时代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宋末,蒙古铁骑南下,南宋王朝灭亡,西湖亦难免于蹂躏。据说,元代有感于南宋朝廷沉湎湖山、疏于治国,于是对西湖废而不治,以至于在正史中未有元代西湖治理的只言片语。 元代统治近八十年,到明代中叶,又过去了一百多年,西湖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理,情况越来越糟糕了。杨孟瑛在给上司的《呈复西湖状》中说:“历宋及元以至国朝,被邻湖贪利之徒占为田荡,湖面日狭。”湖西一带,因为土壤肥沃,很多势家富户就打起了西湖的主意,占湖为田,甚至占湖建起民居。
湖面越来越小,湖水越来越少,这对杭州产生的危害巨大。杨孟瑛说:“濒河田土,一遭岁旱,湖竭而灌溉难资,稼枯而农氓失望,赋税虚陪,户口逃徙。”西湖水历来是杭州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因为湖水变少,一旦出现旱灾,则农田难以灌溉,势必影响百姓生计和地方税赋,甚至会造成农民逃亡。西湖还是城中运河的重要水源,一旦水量不足,也会造成运河干枯,物资无法运输。 此次浚湖,必定要毁除湖西所占的农田和房屋,重新恢复成水面。占湖的势家富户们开始慌张起来,四处造舆论,说官家浚湖是侵害百姓利益,以图阻止杨孟瑛疏浚西湖。 这些富户们也许还心存侥幸,因为在杨孟瑛之前,明朝已经有太守胡浚、御史谢秉中、布政使刘璋、按察使杨继宗、御史吴一贯等官员先后提出疏浚西湖,但因为种种阻力或其他因素,未能进行下去。 ↓见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