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70年代说起,那时坐火车到杭州城站回家,为了省钱,父母基本都是带着我走着回开元路的。从城站到开元路,我们要先往东走到清泰街,然后笔直地沿着清泰街、开元路过来。 当时的清泰街是条宽不过十五六米的小路,路边基本都是铁路部门的相关机构。比较出名的有铁路文化宫、铁路医院什么的。在铁路文化宫对面,有家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餐馆——功德林,是家素菜馆。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是他家的饭菜,而是他家的招贴。那时,清泰街从环城东路过来往市区走,到功德林餐馆时,路被这家餐馆拦住,一下小了半幅,这使得“功德林”非常突兀地矗立在路中。餐馆是那时最普遍的江南酒肆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在突出于清泰街的马头墙上用黑漆刷着三个大字“功德林”,使得从城站过来的人,老远就能看到。餐馆里卖的无非就是素鸡,素肠之类,味道不是我喜欢的。 说起素菜馆,杭州最出名的是“素春斋”。位置在延安路,平海路南侧。因为家庭影响的缘故,我妈信佛教,所以我也去过多次。素春斋店里挂着的一条标语,写的很有水平——“基本吃素,健康长寿”。素春斋出名的当然是素烧鹅、素鸡、素肠、素火腿之类。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素菜大包与荠菜炒冬笋。这素菜大包,以青菜香菇为主料,加上芝麻、香干,咬一口,满嘴清香。荠菜炒冬笋是时令菜,把荠菜剁碎,与冬笋同炒,起锅时用麻油淋一下,那真是春意满园。素春斋生意一直不错,到每月初一、十五人头攒动,有时甚至会爆满。但延安路毕竟是黄金地段,素春斋在2000年前后关张,原址上开起了一家服装店。 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深深地怀念青年路口的那家馄饨店。说起馄饨,在杭州有这么几大门类。 一种是最常见的小馄饨,店家的基本配置是一个竹片,一碗肉糜,一叠馄饨皮。包馄饨时,皮子摊在手掌,用沾了肉糜的竹片轻轻一抹,顺手一捻就成了一个馄饨。有趣的是,你在旁观察,店家包了好多馄饨,那碗肉糜也不见少下去。汤里的调料,杭州人一般用盐、味精、榨菜末,加少许虾皮、紫菜,葱花,考究点的会放上蛋皮,开水一冲。小馄饨好吃不好吃,关键在调羹——没错,就是调羹。馄饨出锅时,店家会用调羹兜点猪油,油花一点点散开,飘在汤上,与绿绿的葱花相映成趣,鲜香俱全。 除了点心店外,馄饨挑子也要说一说,所谓挑子,就是一付扁担,小贩将座椅板凳,锅碗瓢盆全部家什巧妙地安排在两个挑子里,走到哪里一放就能开张做生意。馄饨挑子的家伙都是小巧玲珑的,连馄饨都是迷你型号的,皮特别薄。我读大学时,杭大北门在冬天,永远有一付馄饨挑子,锅里永远熬着猪骨,猪肺,热气腾腾。晚自习后,一碗香气扑鼻的高汤馄饨是睡前最好的享受。 与小馄饨对应的是皮厚馅多的大馄饨。大馄饨是湖州特产,杭州走的也是湖州馄饨的路子。位于吴山路平海路口的“洁而美”,是我去的最多的。“洁而美”馄饨的馅是用鲜肉、虾仁、芝麻混成的。皮子比较大,比较厚,有点碱味。汤与平时吃的小馄饨差不多,无非也是榨菜、紫菜、外加猪油一垛。我吃的时候,往往要加上一勺杭州辣酱和醋。由于有辣椒的加入,馄饨汤呈红色,舀起一个馄饨一咬,香、鲜、酸、辣、咸,五味杂陈。略有韧度的皮子,合着脆脆的芝麻,口感很丰富。吃下去,感觉全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大馄饨是可以充饥的,如胃口大,可以到馄饨店对面的摊子,买一个大油饼,这样一顿饭在80年代,2块钱就全部解决了。洁而美馄饨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没印象了,这样的老字号如同“素春斋”一样,就这么消逝掉,真是太可惜了。 1980年代后,杭州冒出了许多个体的温州饮食店。我曾在海洋二所对面的平房里,吃过一次温州馄饨。温州馄饨个头介于小馄饨与大馄饨之间,馅很足,有大馄饨的量,皮较薄,与小馄饨皮相仿,特色是它的汤。温州馄饨的汤里有青菜心,火腿丝,虾仁,料很足,是其他风味的馄饨所不能见的。温州馄饨比杭州的馄饨要鲜得多,“鲜的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这家店的名字叫“温州馄饨王”。 馄饨中的贵族是燕皮馄饨。燕皮是用肉糜加番薯粉捶打而成的,由于皮里含有肉,极薄,而且是干的,没法直接拿来包,要先用水把它泡软才行,包的时候,燕皮贴在肉馅上不能久放,所以要尽快蒸熟。蒸熟后的馄饨就放在蒸笼里,待有客人点,等水烧开,把蒸熟的燕皮馄饨往水里一抄就可以了。燕皮馄饨吃起来非常滑爽,别具一格。70年代,八十年代初,在延安路仁和路口有家闽菜馆,馆子的名字叫“泰和楼”。早晨、午间泰和楼会供应燕皮馄饨,还有个文雅的名,叫“小长春”。当年吃到泰和楼的燕皮馄饨要1.4元一碗,确实小贵。 在80年代的时候,杭州政府就想打造小吃一条街。于是,在离西湖不远的吴山路集中了一些杭州的老字号小吃。有名的除了洁而美馄饨外,还有宁波汤团店。 延伸阅读: 漫城市:我记忆中的几家杭城书店(其一) 漫城市:我记忆中的几家杭城书店(其二) 漫城市:我记忆中的几家杭城书店(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