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杭剧、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这些曾陪伴一代代杭州人成长起来的地方戏曲曲艺,在如今多元文化消费的冲击之下,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历史变迁,许多演艺品种纷纷萧条,杭滑也逐渐成为杭州地域文化艺术的最后载体。”2月10日,杭州政协委员、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董其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戏曲曲艺艺术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承载着城市的独特文化记忆,复兴杭州传统戏曲曲艺,将有助于塑造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城市形象。 据董其峰介绍,自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积极申报了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独脚戏、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2个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杭剧、滑稽戏)和1个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杭州方言),共9项“非遗”。 此外,杭州也于2016年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抢救濒危剧种,扶持重点院团,打造戏剧传承基地,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一批戏曲名家,开展一批重大活动,形成一批戏剧品牌,同时深入实施濒危剧种保护行动和地方戏剧振兴计划。 然而,在如今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传统曲艺的传承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老艺人年龄过大且身体欠佳,甚至相继离世,而传承此类文化的人才又青黄不接。”在董其峰看来,要使“非遗”项目在推陈出新中展现新姿靓容,关键是“留得住人、尤其是年轻的或代表性演员”。 但董其峰发现,时下许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复合型人才或艺术家均为体制外人员,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归属感缺乏。因此,董其峰建议杭州市人事局、杭州市编制办、杭州市财政局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及生存空间,从根本上解决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此外,他希望杭州杭剧改革组、杭州杭剧团合并成立融继承、研究、教学、展示于一体的“杭州地方戏曲曲艺传习院”,协同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共同传承、保护9大“非遗”。 “经济和文化是发展的两条腿,在经济大步迈进的时候,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更要予以高度重视。”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九溪书院常务副院长武群轶建议,利用新时代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加强普及,传播那些处于式微状态的传统文化小花,使之重新焕发光彩。 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文创集团董事长钱峰在此次杭州“两会”上,同样关注到了“非遗”,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的建议》,提议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 延伸阅读: 认真搞笑的阿峰其人,小董其艺 武林调,最早的杭州好歌曲 滑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