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为世所珍 相比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更具神秘性。南宋朝廷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50多年,南宋官窑的命数仅130多年。在陶瓷史上这样的时间有些短暂,却也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和期待。 南宋官窑的设立沿袭北宋官窑制度,由官方设置并直接管理,产品完全按照宫廷要求生产,专供皇室使用。朝廷高标准的要求和强大的资金、人员供应,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窑产品的高水平质量,另一方面,这样的特性,却决定了它的命运会和政权绑在一起。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中,传世南宋官窑器物仅100余件,以台北故宫收藏最丰。莹润的釉质和雅正的器形,与宋代文人笔下“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的记载十分相符。 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时任日本驻杭领事的米内山庸夫在凤凰山的报国寺、地藏殿等地采集到大量的瓷器标本。他在《南宋官窑之研究》一文中所列有青瓷、白瓷、青白瓷和黑瓷,并发现了匣钵、支钉、支座、垫托等窑具,他认为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所载的修内司官窑就在凤凰山一带,文献曰:“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可知,南宋官窑的窑址有“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两处。米内山庸夫这次发现只是发现了一些简单瓷片,且青瓷瓷片质量残次不齐,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1930年2月,另一名日本人小笠原彰真在凤凰山南麓乌龟山一带,却真正地发现了郊坛下官窑窑址。这次发现在陶瓷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中外陶瓷学者纷纷前往窑址调研并编写相关著作。窑址也在1956年开始发掘清理,清理出一座龙窑和大量青瓷片,随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窑址被大面积开发,并于1990年依托古窑址建立起南宋官窑博物馆。经过整理发掘,郊坛下窑址共出土了3万余件瓷器碎片和窑具,因屡遭破坏,所以几乎不见完整可拼接的器物。(注1) 南宋官窑窑址的寻求并没有停下,修内司窑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 图自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终于,1996年春天的一场大雨,解开了人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困惑。杭州城南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山岙西侧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内,由于雨水的冲刷,大量黑胎瓷片和窑具被发现。1998年至2001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此处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察,清理出龙窑3座、小型馒头窑4座,不同时代作坊基址10座、澄泥池4个、釉料缸2个、瓷片堆积坑24个。出土瓷片不仅数量多,而且烧制质量好,器形有碗、盘、罐、壶、洗、套盒等生活用具,也包括尊、瓶、觚、炉等造型高大的祭祀礼器。发掘中出现了元、南宋、北宋各时期的地层叠压关系,此地俗称“老虎洞”,故该窑又称老虎洞窑址。 南宋地层遍及整个发掘区,从这个发掘区的出土器物和窑具看,装烧方式已经使用了裹足满釉支烧、底足刮釉垫烧,还有大器物和高足器物使用的支垫烧工艺,陶瓷的烧造技术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且器形与北宋汝窑和北宋官窑有相互传承关系。此外,窑址又出土一件带有“庚子年……匠师……记修内司窑置”字样的瓷荡箍。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相互印证下,修内司官窑终于完全浮出了水面。 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图自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从南宋越窑的传承、南宋龙泉窑的创新,最后达到南宋官窑的顶峰状态。南宋时期,青瓷器釉质温润、造型古雅,对“青”的追寻体现着宋人对自然和君子之性的秉承,以及内省和对自我文化的认知。 作者系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陶瓷博物馆)书记、馆长 编辑注1: 虽然南宋郊坛下窑址的具体位置已经确认,但“南宋郊坛”的确切位置却有待发掘考证,有学者认为距离郊坛下官窑不远处的八卦田并非宋籍田,而是宋郊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