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微博《你还会写信吗?》引热议 邮递员:现在开邮筒就跟开百宝箱似的,看到信件就很惊喜 近日,人民网微博发布了一条《你还会写信吗?》,用九张图文并茂的图片给网友科普了如何正确使用从称谓、提称到署名的写信格式。此条微博很快被诸多主流媒体关注和转载,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原来写好一封信有这么多讲究”、“如今的社会很少人会写信了,但是信件一直都是人类情感最佳的载体”、“信息化时代,写信更像是一种情怀”…… 事实上,从去年到今年,诸如《信·中国》、《见字如面》这类有关书信的节目火爆也成为现象级事件,在当下啥都讲究“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信这种古老、笨拙、缓慢而温柔的交流方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重新让我们心中涌起暖流。 那么,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曾经承担着“沟通联络”重任的书信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现在谁还在写信? 记者随访40位市民,只有11人还会写信 昨日,记者在河坊街和龙翔桥人流密集的地方对40位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这些市民年龄在16岁到40岁之间,采访数据显示,现在还会写信的有11人,其中3人写的是普通的书信或明信片,8人写的是“专用书信”,例如:求职信、介绍信、推荐信、感谢信之类,剩余的29人均表示现在不会写信。据老家在江苏、正在河坊街卖糖糍的一位老师傅说,他们70、80年代写信比较多,后来就不写了。 “大一的时候,我爸爸给我写了两封信,我现在还珍藏着,时不时会拿出来看。”杜宇点大学毕业一年了,现在在杭州工作,谈起写信的经历,他有自己的故事。杜宇点说,在信里父亲叮嘱他,大学是新的开始,要对自己负责任,更要对人生有长远的规划……“当时收到这两封信脸我都红了,心想我都这么大了,爸爸怎么还给我写信,但父亲的话我一直记在脑海里,伴随我度过大学,进入社会。平常不会说出的话,写信的时候都能表达,信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杜宇点说。 相比于很多00后热衷于用微信、QQ、电话等通讯方式,从小爱写信的戴乐怡显得尤为特别。“高中的时候有朋友要离开杭州,回到四川老家上学,我就给她写了封信,祝福她在新的环境里学习进步,尽快适应。她回信说欢迎我去她家玩。”刚高考结束的戴乐怡认为这些信件对她来说很重要。 和戴乐怡用书信传递朋友间友谊不同的是,王菁菁和老公用书信拉近了异国恋的距离。王菁菁跟老公相恋是在大学。2010年,老公去美国的UCLA读研究生,而王菁菁留在了国内。“异地恋是非常痛苦的,当时微信还没这么发达,我们又有时差,聊天基本靠在QQ上的留言,我记得他当时说过一句话,既然异地恋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恋爱就要增加仪式感,于是我们开始写信。”王菁菁回忆道,当时从美国寄来的信八天左右才能收到,每次寄信的成本在两美元左右,她每次去收信,就像去收礼物。 推荐阅读: 注意啦!台风季来袭 杭州"菜篮子"价格又要涨了 最帅姿势!爆红网络的武义托举哥曾在杭州当保安 3室1厅4台空调 1个月电费才86块 他怎么做到的? 今年国庆节前桥西、大兜路、小河直街将崭新亮相 9月底前杭州将完成60条道路照度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