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智能手机,一端连着指尖,一端连着种种新生活方式。比如“叫外卖”,就是移动互联网催生出的新生活方式。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上订餐外卖用户规模达到1.5亿,其中手机网上订餐外卖用户规模达到1.46亿。 每到炎炎夏日,外卖服务便成为商家们争抢的一块“宅经济”蛋糕。杭城东新路上一家几十平方米的过桥米线店老板蔡先生说,每年的暑假,来店里吃饭的人大大减少,今年他也新注册成为外卖平台的卖家,高温天每天订单可以达到近百单。 外卖服务在高温中走红,那么支撑其成长的外卖小哥、外卖商家和外卖平台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兴起“众包”模式 8月3日上午11时30分许,小赵匆匆来到杭州天目山路上的小迪快餐店。此时,小赵已经送完了当天的第一波外卖订单。 “天气热了订餐的单子就多,一般高峰时段是上午11点到下午两点。”小赵走进快餐店,打开手机开始核对外卖平台上的订单信息。他说,天目山路周围有很多写字楼,办公室的白领们几乎都在叫外卖。 据某外卖平台统计显示,从7月初到现在,受高温天气影响,杭州地区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35%左右,外卖小哥迎来了一年中“又爱又恨”的业务高峰期。 “虽然中午很热,但每送出一单就可以拿到几元的配送费。”说话间,小赵不忘将外卖食品一份份整齐地放进自制的储藏箱。和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美团、达达等专业配送人员不同,小赵没有专门的工作服,也不是小迪快餐店的员工,送外卖是他的兼职,他的全职工作是一名产业工人。 “我的工作是三班倒的,所以白天有空的话我就出来送外卖赚点外快。”今年年初,小赵在一个外卖平台上注册了账号,空闲的时候他就会打开自己的接单模式。每天,小赵的电动自行车要跑80公里以上,电动车必须准备两套电瓶,因为中途要换一次。他说,外卖小哥最怕的不是酷热,而是能不能掐着时间给顾客送过去。 如何保证配送人员充足和缩短配送时间,外卖平台一直在探索。据了解,几大外卖公司一直是专业配送人员加上店内人员一起从事配送,而到了今年,外卖小哥“众包”模式开始兴起,有条件的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App申请成为“外卖小哥”。 在高温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众包”模式给了外卖服务一个弹性的人员供给机制。饿了么公关曹静介绍,截至2016年7月,该平台的配送员已超过130万人,日峰值配送订单超过260万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