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微观杭州
 
 
小学堂大历史,萧山河上镇中心小学的前世今生
2020-06-04 12:08:57杭州网

▲河上镇中心小学

在那篇《探寻老底子萧山的慈善机构,纪念那些萧山好人们》的文章中,我们说到老底子萧山的慈善机构,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捐资助学,因为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有识之士们都把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作为己任。今天,我们就以萧山南部河上镇一所小学堂为样本,体会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

诞生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中,八国联军以保护各国在华使馆和侨民的名义,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在国内重压之下,清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

▲《钦定学堂章程》

在教育方面,最为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当年9月,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次年,公布《推广学堂办法》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1905年,清政府命令废除科举考试,一场新办学堂的运动在风雨飘摇的古老中国迅速展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河上镇也开始萌发了新学堂的种子,1906年,当地士绅张锦帆、俞浩然、张星昭等七人,多方筹措资金,借用俞浩然家族祖屋,在河上集镇开办起了新学堂,因地处集镇环河区域,因此学堂取名为“环河初等小学堂”。学堂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乐歌、图画等。1907年,学堂因满足不了学童入学要求而迁址到集镇后馆庙,同时接受了私塾校田5亩、文昌会田20亩的捐赠,学堂的开销才得以保证。

成长

1912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了,小学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1915年,学校改名为“环河国民小学”,1920年,学校首开“民众夜校”,学校老师和进步人士向当地民众传授革命思想,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和资本家进行斗争,河上也成为当时萧山民众思想觉悟较高的地区,河上民众的身影也不断出现在萧绍地区各类革命运动中。

当时,整个萧山只有一所位于县城运河边仓桥下街的“萧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为提高全县教育水平, 县政府决定在南部筹建“萧山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但具体选址尚未确定。民间传言楼塔、大桥等地士绅都在积极争取,希望能把新学校落户本地,河上民众得知此事万分焦急,此时凤凰坞村乡绅董振冠挺身而出,步行七十余里来到县政府,向县长说明南部地域狭长,且河上是楼塔、大桥的中心,把学校设在河上能方便周边学童就近上学,并表示若学校落户在河上,所需土地由河上当地民众捐赠,自己带头捐款300大洋。此番表态令县长大为赞赏,随即拍板将“二小”选址在河上。

▲民国初等小学堂课本

1920年,县政府拨款下达,新校舍建立在河上集镇旁的螳头山脚、凤坞弄口,土地由河上当地瞿姓、俞姓和凤凰坞村董姓捐助,其中大部分是董姓土地。为表示感谢,学校后来对凤凰坞村学生实行免缴学费政策,这也是凤凰坞村民国时期能出现十余位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1921年,新校舍落成,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也是当时萧山最现代化的学校:中式建筑的教室之间有花园隔开,上课时不会互相影响;教室窗户安装有当时十分稀罕的玻璃,通风光照都能得到保障;学校还建有戏台、操场和礼堂,学生可以进行集会、运动、表演等多种活动,用四句话概况就是“四季花红叶绿,雨天不走湿路,极少声浪冲突,活动空间充足”,南部的学童都喜欢到这里的读书,甚至吸引了周边富阳、诸暨的学生前来就读。

▲美丽的校园风光

1923年,学校正式被命名为“萧山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级、高级两段。从1921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学校学生不断增加,声名远播,因教师大多来自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或是具有较高声望的教育界人士,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前茅,1921年获全省学校成绩审查乙等奖,1932年获全县小学生统一考试集体和个人总分第一,在历届全县小学生运动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坚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30日,数十架日机轰炸萧山县城,造成数千无辜民众死伤,县城成为一片废墟。为躲避日机轰炸,县政府于1938年3月南迁至河上镇,进驻学校办公,在1938年底短暂迁回县城后,1940年1月县城沦陷后,又再度迁至学校,成为萧山战时的中心,学校在坚持办学的同时,也开启了百年历程中最为艰难但又最为荣光的时刻。

1938年秋,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到河上视察萧山地方抗战组织建设,在学校操场向万余名各界人士和部队官兵讲话,分析抗战形势,鼓舞抗战士气,县长黄鼐指挥全场高唱抗战歌曲,气氛极为热烈。

1938年至1941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两次到河上视察抗战组织和政务工作,连续几天都住在学校,并在学校礼堂举行各界人士座谈会,要求进一步动员萧山人民,打击日伪势力,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贡献。在38年视察时,黄绍竑还题写了“还我河山”四字匾额,悬挂在学校大门口整衣镜上方,以此提醒广大师生勿忘国耻。

▲黄绍竑

1944年春,援华美军一行十余人途径河上,受到县政府和河上民众的热烈欢迎,县长罗杰在学校会议室举行座谈会,并请当地学者魏风江担任翻译,双方就抗战形势、盟国携手对敌等进行交流,认为日寇失败为期不远,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盟国。美军一行还在学校留宿后,第二天才离开河上。

在军政要员和盟国友人频频到访的同时,学生广大师生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编写小报、刷写标语、慰问伤兵、游行声援、举行街头演出并开展募捐,有力调动了萧山民众的抗战热情,为萧山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富阳籍学生俞慕耕、诸暨籍学生余旭毕业后加入新四军,战斗在苏浙军区,最后壮烈牺牲。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继续到“战中”(萧山中学前身)就读,解放后大多参军参干,为保卫和建设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他们在学校从小接受的抗日救亡教育是分不开的。

▲当时报纸的报道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虽然也曾历经文革动乱,但在改革开放后,学校又呈现出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1985年,学校更名为“河上镇中心小学”,在历任校长和老师的努力下,学校取得了省市区多项荣誉,成为萧山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小学。

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数以万计的学生,他们许多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印友好使者魏风江、数学家张素诚、知名学者金吾伦、病理学专家徐英含、第一代计算机专家傅世海、工艺美术大师傅周海、化学专家朱康杰、心血管专家朱妙章、电影评论家章柏青、残奥冠军章旭飞等等,可谓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

▲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夫妇在北京接见魏风江(右一)

2011年,河上镇小迁入新址,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变,老校舍也完成了百年历史使命;2013年,老校旧址列入第五批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区文广新局会同河上镇共同出资对老校进行修缮,百年老校重现了当年风采。

▲河上镇中心小学新校区

一所小学堂,一部近代史。今天我们在回顾这段百年历史时,依然能被那些过往的人和事所感动,一所小学堂所承载和寄托的,不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么?

作者:周寅,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文物局)党委委员。

▼延伸阅读▼

这是萧山的味道,一个老沙地人的萝卜干情结

来源:萧山文化遗产(ID:xswhych)    作者:周寅    编辑:郭卫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杭州中小学暑假时间定了!下学期9月1日正
杭州有6家电动车生产商 市场监管局每周都
105项!杭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父子山村小楼创业轻松获利百万  真相让人
相亲市场上最“抢手”的男女生是什么样子的
杭州亚残运会协调委员会首次会议召开"云会
浙江2020年“全民禁毒宣传月”启动 李
死刑!男子当街刺死24岁女律师 二审维持
脱口秀演员卡姆被刑拘
男子带孕妻上山看风景 羊水已破丈夫仍带其

杭州影像


太阳马戏首场复演 ...

明天还有雨 周六雨...

杭州三堡排涝泵站随...

“仙境”
当时,整个萧山只有一所位于县城运河边仓桥下街的“萧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为提高全县教育水平,县政府决定在南部筹建“萧山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但具体选址尚未确定。1915年,学校改名为“环河国民小学”,1920年,学校首开“民众夜校”,学校老师和进步人士向当地民众传授革命思想,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和资本家进行斗争,河上也成为当时萧山民众思想觉悟较高的地区,河上民众的身影也不断出现在萧绍地区各类革命运动中。1938年至1941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两次到河上视察抗战组织和政务工作,连续几天都住在学校,并在学校礼堂举行各界人士座谈会,要求进一步动员萧山人民,打击日伪势力,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