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微观杭州
 
 
探寻老底子萧山的慈善机构,纪念那些萧山好人们
2020-05-15 11:19:27杭州网

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这天,全国拉响了防空警报,而在不久前的清明节,为怀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逝世的同胞,也举行了全国性悼念活动。在世所罕见的灾难面前,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八方驰援,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悲天悯人、扶贫济困的思想早已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里。在萧山,近代以来,同样也出现了一大批慈善机构,涌现了许多萧山好人,今天,让我们来了解老底子萧山的慈善机构和故事吧。

老有所养

尊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萧山的养老机构最早建立于北宋,在北干山麓建有漏泽园,并在县城的社稷巷建立了以赡养鳏寡老人为宗旨的居养院,元代时改名为孤老院,明成化十三年(1477),县令李巩改建,后又进行了扩建,并在四周筑起了围墙,有厅三间,左右厢房十八间,院内还有花园池塘,环境十分优雅。到清乾隆六年(1741),县令姚仁昌又捐建中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该院原赡养孤贫老人30人,每年口粮、木柴等需银126两,后又新增孤贫老人22人。

▲1941年的萧山县城图上还保留有救济院

在清道光年间,乡绅任澜捐资买地,在县城内横河创办了养育堂,后停止育婴,改名为养老堂,专门赡养孤寡穷病的老妇,后来也兼收年老孤独的穷男,原招收60人,到清末时扩大到百余人,经费来源是城乡各业的捐助。

民国时期,将上述孤老院和养老堂合二为一,改称为救济院。除官办的养老机构外,各镇村通过义庄、义田等对本家族的鳏寡老人进行赡养,使其不至于流落街头,成为政府养老机构的有效补充,弘扬了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终有所葬

旧时因战乱、饥荒、洪水、疫病等原因,造成穷苦百姓死亡后,因无钱安葬而抛尸于田间地头,一些慈善人士目睹后于心不忍,往往捐出田地作为义冢,收敛尸骨进行安葬,让逝者有一处安息之所,并捐出义田,以田地收入来支付棺材、人工、法事等费用。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全县共有义冢29处,施棺会11个,下面介绍两处具有代表性的义冢:

义门张氏义冢:明代乡绅张仲义于县城西蒙山东岳庙东,捐山地五亩,收敛穷苦百姓尸骨安葬,此后张家五代人都坚持这项义举,都被朝廷授予官衔,成为一段佳话,有诗为证,“黄金买地为怜贫,列葬累累宿草新,五世郎官褒大义,一门继述欲同仁”。

▲西蒙山东岳庙山门

黄浦山义冢:清同治年间,西江塘决口,平地水深数丈,一些暂时未入土的灵柩被洪水冲走,导致尸骨遍地,乡绅黄中耀捐出文笔峰下黄浦山地十亩,出资收敛尸骨进行安葬,并在春秋两季进行祭扫,延续多年不断。同时,黄中耀还捐出山田二十亩,在闻堰小砾山建立普善义冢,收敛漂浮在闻堰江上的浮尸进行安葬,深受百姓称赞。

幼有所育

▲民国时期各地开办的育婴堂

因生计所迫,父母不能养育子女以至丢弃路旁,自古有之。如若不救任其死去,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光绪十九年(1893),县令朱荣藻会同乡绅陈光颖(涝湖村人,通惠公纱厂创办者)在县城西河下唐家弄募捐设立育婴堂,专门收养被遗弃婴儿,其中陈光颖是主要出资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光颖又出资购买田地170余亩,以田地产出作为保育经费。同时期,乡绅周家谟在坎山上街捐资创建接婴堂,并购买田地作为保育经费来源,直到抗战时期才被日军所毁。民国期间,还在县城文昌祠内设立了贫儿院,设有院长、教员、保育员等多人,专门收养教育孤儿。

学有所助

大家所熟知的“希望工程”,在旧时同样存在,为了不让孩童因贫困而辍学,帮助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历朝历代都十分关心。萧山自北宋开始,就有学田的记载,通过政府购买或私人捐赠田地,以田地产出或租金作为办学经费和资助学生。明万历年间,乡绅来端蒙、来端操捐田50亩,蔡应山捐田17亩,清康熙、乾隆年间,乡绅朱必运、戴嘉乐等人分别捐赠田地,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为寒门子弟解决了后顾之忧。

▲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

近代以来,萧山的现代教育开始起步,新式学堂大量诞生,除极少数官办学校由政府解决经费外,绝大多数学校均由个人或民间组织发起筹办,校舍暂借祠堂庙宇,经费由宗祠学产田、商会派捐、个人捐赠等方式解决。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由沈定一于1921年创办的衙前农村小学校,吸收贫苦农民子弟近200人免费入学,他不仅腾出自家房屋作为校舍,更是出资出力,邀请浙江早期革命者宣中华、唐公宪、徐白民等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传播了革命思想,最后导致了著名的衙前农民运动的发生。

贫有所济

范仲淹买义田置义庄 

出自:圣谕像解.20卷.清梁延年编.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

贫苦百姓的生活本就艰辛,若再遇天灾人祸,将更是雪上加霜,此时如有同族人士给予支持帮助,则不至于穷困潦倒,走投无路,此时义庄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必要。义庄始于北宋,由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首创,他在晚年回到家乡苏州吴县后,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范氏义庄虽然朝代更迭,但直到清末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前后共持续了八百多年。

在近代萧山,也有出现了许多义庄,其中规模较大有:东门外涝湖村的陈氏崇德堂义庄,由清代陈铣捐田300亩建立,光绪年间,朝廷还颁发了“乐善好施”匾额,同样在涝湖村的还有陈氏永思堂义庄、张氏义庄。

在县城十字弄,塘湾村富商施凤翔遵父命捐赠庄屋一所、田地1000亩,设立了施氏义庄,民国政府特颁发“承先裕后”匾额,在《施氏义田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施先生复仿范希文遗制,置义田千亩,以赡族人,使入学有费,婚嫁丧葬有资,鳏寡孤独有养”。

此外,还有位于桃源乡的谢氏义庄、位于坎山的周氏义庄等,这些义庄将田地所得按月发放给本族贫苦百姓,年底时对确有困难的异族乡民亦给予赈济,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慈善作用。

除了上面所说的五个方面外,旧时萧山还有很多的慈善公益事业,比如捐建运河、海塘、茶亭、桥梁、寺院、渡口、道路等等,不一而足。时值今日,这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不应湮没在史书和碑记中,而是要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挥慈善公益精神在城市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让萧山这块土地永远充满着温情和爱意。

作者:周寅

▼延伸阅读▼

这是萧山的味道,一个老沙地人的萝卜干情结

筑堤修湖灌田,他为后人留下了这片大美湘湖

杭州这个“网红”村是两次众筹孵出的金凤凰

来源:萧山文化遗产(ID:xswhych)    作者:周寅    编辑:郭卫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杭州一小区从天而降3米长蟒蛇 饲养它的主
哎!杭州姑娘摔了一跤 楼下大伯吊灯震碎了
数字赋能 创新驱动 杭州市“党建云图+十
杭州名校长谈美好教育丨春蕾中学校长陶志伟
杭州成交全国首宗“控地价、竞贡献”工业用
“家校携手、与爱同行”——杭州市下城区中
“它!该属于什么可回收物?”杭州居民大扫
南京南站一男子坠落电梯身亡 警方发布通报
公安破获一起伪造货币案 缴获假钱4.22
缅甸浙江商会副会长遇害

杭州影像


晚稻机插

世界旅游联盟博物馆...

幼儿园门口的斑马线...

回龙庙前故事多 口...
贰【终有所葬】旧时因战乱、饥荒、洪水、疫病等原因,造成穷苦百姓死亡后,因无钱安葬而抛尸于田间地头,一些慈善人士目睹后于心不忍,往往捐出田地作为义冢,收敛尸骨进行安葬,让逝者有一处安息之所,并捐出义田,以田地收入来支付棺材、人工、法事等费用。▲1941年的萧山县城图上还保留有救济院在清道光年间,乡绅任澜捐资买地,在县城内横河创办了养育堂,后停止育婴,改名为养老堂,专门赡养孤寡穷病的老妇,后来也兼收年老孤独的穷男,原招收60人,到清末时扩大到百余人,经费来源是城乡各业的捐助。在近代萧山,也有出现了许多义庄,其中规模较大有:东门外涝湖村的陈氏崇德堂义庄,由清代陈铣捐田300亩建立,光绪年间,朝廷还颁发了“乐善好施”匾额,同样在涝湖村的还有陈氏永思堂义庄、张氏义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