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这个春天,对浙江467.9万个体户来说“有点冷”。春节后,本应是开业迎客的好日子,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些最草根的“小老板”们“闪了腰”,原本人气十足的餐饮店、小商店,变得冷冷清清。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若干意见》,助力个体户复工复产,但截至3月13日,全省个体户的复工率仅为56.56%,仍相对滞后。 来自浙江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我省个体户绝大多数分布在第三产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达61.6%。这些分布在街头巷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在打通人们“消费最后100米”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个体户痛点在哪?政府措施是否有效?个体户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入街头巷尾的小店。采访中我们发现,“小老板”们正默默努力,在阳光雨露之下,靠着骨子里的韧性,度过这个不一样的春天。 硬性支出当头 完全恢复仍需时间 3月16日傍晚,位于杭州市体育场路中山北路交叉口的溪渔馆,已经有顾客开始排队。“餐馆可以堂食以来,店里逐渐有了人气,但根据防控要求,客人之间要隔一米远,所以餐馆的实际接待能力还很低。”老板娘郑银华说,虽然管控逐渐放宽,但客流量仍不稳定,每天的流水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郑银华算了一笔账:40平方米的房租每月1万多元,人工成本每月四五万元,再加上食材、水电费等。“七七八八算下来,每天都在赔钱。”说话间,郑银华熟练地打包外卖,并习惯性地多打包了几双筷子。“给顾客当公筷用。”郑银华说,开业近一个月,店里生意主要靠外卖业务撑着。 “开业只能解燃眉之急,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会马上消失,实体店的生意也不会马上复苏。”长期观察浙江民营经济的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祖强认为,个体户从事的多为服务业,人流量不足,对他们的影响显而易见。 每天陷入赔钱焦虑的,还有开水果店的老王。“过去1个月,大概亏了10万元,主要是房租和工人的工资。”老王在杭州开了两家水果店,雇了9名工人,不能营业的这一个月,每天一睁眼就是几千元钱的损失。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个体户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硬性支出费用压力较大、流动资金捉襟见肘。”3月初,省市场监管局注册处处长陈旭锋前往杭州萧山区、江干区、桐庐县和宁波慈溪市等地,深入调查了包括小餐馆、理发店、美甲店、副食店、民宿等在内的20家个体户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对于这些个体户,房租基本占了成本的一半,其次就是员工社保和水电费。 个体户的停业和歇业,不仅影响自身就业和收入,也影响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开业仅仅是第一步。 “在个体户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开业率,而是开业后稳定的营业。”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从目前来看,要想恢复到正常营业水平,还需要时间。 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应焕红也持有相同观点:“个体户是最微观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与经济民生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从这个角度看,要尽快让个体户稳定下来,以发挥其在恢复社会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