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回归:是生意也是责任 “我等顺风车好久了,打车虽然方便但是太贵,顺风车便宜,车况也好,这次终于来了。”家住萧山的小张在杭州下城区上班,乘坐公共交通并不方便的她,每天要为近20公里的通勤距离“破费”,“选过别的平台,明明不要拼车还是给我拼了,体验不好。” 像小张这样的人为数不少,这也说明顺风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根据滴滴出行总裁柳青透露的数据,顺风车业务下线前,滴滴每天有100到200万订单,占平台全天订单量的5%-10%左右。 还有一个更直观的体现,在滴滴缺席的这一年多时间,顺风车江湖里出现了包括嘀嗒、曹操、哈啰等在内的众多平台。就在不久前,哈啰方面公布数据称,顺风车上线一年时间,已获得1200万车主认证,乘客使用数量超4000万次,共完成订单8000万单。 “顺风车是个大生意。”业内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在程维和柳青看来,顺风车是承担巨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业务。在去年7月举行的滴滴顺风车媒体沟通会上,程维说到,顺风车下线这段时间,他自己想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责任,“包括滴滴对用户的责任,对司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这也是滴滴为什么不惜巨大投入一定要做顺风车业务。 “我们的初心,一直是匹配顺路出行的车主和乘客,让大家更便捷更便宜的出行。我们坚信,顺风车是在为用户出行创造价值的。所以,今天,尽管做好顺风车是一件很难的事,在安全上我们也没有一个100%无风险的产品方案,但我们仍然愿意坚持去做,开放透明、坦诚沟通,不断前进。” 滴滴出行方面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为共建更安全的顺风车出行生态,滴滴顺风车与行业多家企业共同打造顺风车团体标准,目前顺风车团体标准已经立项。“后续我们会积极分享滴滴顺风车在安全能力建设上的思考,与行业一起努力,促进共享出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