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5年时间,杭州先后完成了449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改造会“喝水”的老旧小区近百个,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与河湖治理、基础设施、景观融合建设,以绿色屋顶、公园水系等融合推进。 这些为数不少的海绵项目,“隐藏”在哪里?有哪些特色?我们走近这些“小海绵”,看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如何在杭州这座江南水乡城市落地生根。 下城: 一块“海绵”,一箭三雕 “安水、净水、用水”三者兼备,这是下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之谈。 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下城区安吉路附近的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吉路院区,就是“安水、净水、用水”的一个缩影。海绵城市建设前,院区内路面破损积水、管道堵塞淤积、景观单一,因此在改造时,将“绿色+灰色”“地上+地下”紧密结合,并综合景观提升,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优势,解决初期雨水污染的问题,同时进行雨水回收利用,让老院区迎来新春天,实现“一个海绵、多个效果”。 目前,下城区已经共计建设海绵项目164个,完成7.04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 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积水点治理,实现了海绵城市最基本的安水目标,并全面消灭劣Ⅴ类水,实现水质的逐步改善。同时在多个项目中,均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再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水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拱墅: 将“海绵”理念贯穿城市建设 公园、河道、学校、既有建筑……作为一个日益焕新的城区,拱墅区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中,身边的每一寸土地都化身一个个看不见的“海绵宝宝”。 运河亚运公园、方家埭北借地绿化、学院北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项目连点成片,合计约0.5平方公里,形成海绵连片效应,同时采取收集、过滤、净化和消毒等环节,让带有污染物的雨水经过处理后浇灌绿化,形成水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同时能减轻暴雨来袭时城市内涝的风险。 作为2017年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的罗家斗河,就将初期雨水收集,通过过滤、净化和消毒等处理,减轻对河流水质的污染。治理工程由截流井、截污挂篮装置、调节沉淀池、复合湿地系统、地埋一体机、灌溉系统等部分组成。 除新建项目外,拱墅区还结合既有建筑区域改造、市政道路整治等项目,新老并行,共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拱墅区除推进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道路、河道整治外,还结合既有建筑,推进屋顶绿化建设。全区既有屋顶建成屋顶绿化40余处,新增屋顶绿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