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石鸣琴”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如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明代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而此景并非只见于书画,现实中也有这么一处景观,恰巧在我们杭州的西子湖畔。 丁家山 蕉石鸣琴(杭州二我轩照相馆旧照)↑“蕉石鸣琴”景观位于杭州丁家山东麓,是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始于清雍正朝,兴盛于清乾隆时期,衰退于民国年间,现杭城老百姓已很少有人知晓此景。 民国时期发行的“蕉石鸣琴”明信片↑其实这一景观与历史上多位名人有关。先来说说李卫。看过电视剧《李卫当官》的人,应该对这位清朝官员不会太陌生。李卫曾在浙江任职八年,政绩卓越,他组织疏浚西湖,在编修《西湖志》的同时,注重对西湖景观的营造,最著名的莫过于增修西湖十八景。“蕉石鸣琴”就是在这时期修建的,李卫在丁家山开辟山道,遍植桃花,在山麓建蕉石山房和八角亭,“蕉石鸣琴”景观初现。 清 翟灏 翟瀚合撰《湖山便览 卷九》清容光堂摹刻 《御览西湖胜景新増美景全图》另一位就是康有为,此景将他的后半生与西湖、杭州联系在了一起。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清政府通缉的康有为先生返回国内。民国五年(1916)受浙江督军吕公望的邀请,康先生来杭小住。游览时他迷恋“蕉石鸣琴”处的湖光山色,产生定居念头,便在丁家山择地(“蕉石鸣琴”旧址)建造房屋,亲题“康庄”二字(又名“一天园”)。抗日战争时期,康庄被毁,庭院荒废,“一天园”翻过了史册上颇具色彩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一天园”并入刘庄,“蕉石鸣琴”景观成为西湖国宾馆的一部分。 如今,此处景观存有几幢老屋和“蕉石鸣琴”题刻和“康山”、“潜岩”题刻。“蕉石鸣琴”题刻高100厘米,宽40厘米。碑文楷书,竖向阴刻,落款为“庚申三月康有为”。而“康山”、“潜岩”题记刻于一块岩壁之上,岩壁高3.9米,宽4.3米,皆为行书、竖向阴刻,落款“南海康有为”,字迹清晰。 相对于西湖其他景点而言,“蕉石鸣琴”存在的时间不算长,但其景观内涵和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值得寻味。 延伸阅读: 芳草斜阳起相思,百年刘庄是我家 芳草斜阳,百年刘庄——刘学询,水竹居,西湖国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