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 杨虎与青白山居的最后一次交集是在1953年,他委托长子杨安国来杭州处理这笔房产。省人民政府拿出7亿元收购——这个七亿元相当于人民币新币值七万元。1937年的100元法币能买一头牛,经过战争和金融危机,到1949年只能买一粒米的千万分之二点五。当初七万法币建起的别墅以七万元人民币收购,政府给予的条件不可谓不优厚。 青白山居收归国有后,就归浙江图书馆使用。“浙图”向上级部门提议,将青白山居用作珍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库房。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纂,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存放《四库全书》,乾隆效仿宁波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历经劫乱,七大书阁现存四阁,其中江南三阁仅存西湖文澜阁。而文澜阁《四库全书》命运最为曲折动人,落户杭州二百余年,经历了十二次搬迁——战争来了,家财可以不要,它一定要带走转移;藏书楼老旧了,便要为它找一个合适的新家。杭州读书人前仆后继,心甘情愿为它呕心沥血。 抗战胜利后,《四库全书》由西南迁回文澜阁,但文澜阁是木结构建筑,终究难防火灾虫害。1954年3月,36000多册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再次搬家,青白山居正式成为珍藏四库全书以及善本书的藏书楼。 当时的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十分高兴,在《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里写道:“解放后,由党和政府的支持,将青白山居拨归图书馆,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现在就请它住在里面。”张宗祥甚至建议,索性就把文澜阁的匾额移过来装到青白山居好了。 想起我童年时误以为气派庄严的青白山居就是文澜阁,原来同有此心的不止一个孩童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原省长李丰平的关心下,青白山居经过一次大修,按照藏书的专业要求,改进了防火防盗防虫防湿等设施,使之真正成为一所“最合格的书楼”。 1998年,浙江图书馆总馆在曙光路建成,新馆建有现代化坚固耐久的地下书库。2002年4月,文澜阁《四库全书》被放在特制的樟木箱里,告别青白山居,全部搬入新馆地下的善本书库房。一部书的时空旅行,到了可以安然结束的时候。 作为浙图古籍部的藏书楼,青白山居的使命没有结束,依然有大量的古籍书刊在此妥善保存。偶尔,一楼大厅也会对外开放,举行一次小型的文化沙龙。六十年前的雕花钢窗依然锃亮,外墙上的云朵花纹、侧楼门楣上的虎头依然鲜活如初。从二楼平台向外眺望,两丛小岛,一抹青峰,烟波淡荡,仍是最佳的西湖观景处。 光阴流转,世事变幻,那些人世间的小野心、小心计早已雨打风吹去,唯独青白山居依旧富丽堂皇,坚固如初。时光化解了它身上权贵的霸气,漫天书香,陪伴它安然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起云涌。再套用一句张爱玲式的腔调,这样的故事结局,不啻是一种“完美的收梢”。 延伸阅读: 杭州孤山有个“中央纸库”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里是南宋的孤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