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杭州辟为通商口岸,拱宸桥日本通商场界址划定以后,英美等国家按有关“利益均沾”的约章,亦纷纷要求在通商场内租地经营。浙江巡抚无奈,只好照复诸国,在通商场地南部沿运河一带允许各国商人租地。拱宸桥地区由原先一片庐墓与桑田错杂的旷野之地,很快变成了号称“小上海”的洋场,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同年在法国诞生的电影也很快就漂洋过海来到东南沿海正处于现代城市发展初期的杭州。 拱宸桥口岸旧影杭州电影的历史,是从外国人来放映电影开始的,1902年11月,有英国人应聘来杭,在杭放映电光活动机器影戏,节目有《英皇出游》《美女出浴》《开火轮车》等,这是杭州最初出现的电影。1908年,英国人司点文在杭州拱宸桥二马路开办阳春外国茶园放映电影,1908年5月17日,《杭州白话报》刊有拱宸桥阳春外国茶园的广告:“聘请英国美女跳舞大戏、天下第一活动电光影戏、最新发明电气留声大戏,三班合演连登6天。”自阳春外国茶园内出现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起,先后有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电影场、杭州影戏院、西湖大礼堂、联华大戏院等固定放映场所。 《杭州白话报》1922年夏,杭州城站旅馆屋顶开设“楼外楼露天电影场”,放映国产无声电影,这是杭州首家国产电影场。该电影场设备简陋,场内除百余条长凳外,别无所有。当时电影采用单机放映,映完一本拷贝,必须停歇换片,然后才能继续放映。再加上都是无声电影,拷贝质量较差,放映中途经常断片。最初每晚只映一场,观众买票入场不对号。后来增为两场,因看白戏的人太多,拥挤不堪,秩序无法维持,只办了两个夏季便歇业了。也正是在这一具有地理符号意义的场所,曾发生了一件爱国事件。 曾担任《民国日报》“电影周刊”主编的汤笔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