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老店 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工业,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领袖的指示,在“张小泉”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年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恢复“杭州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厂号。同年,杭州市人民委员会专门为杭州剪刀的产销发布了报告,促进剪刀生产大发展。由于生产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企业需要扩大场地集约生产,企业在市人民委员会和手工业联社的支持下,筹建张小泉剪刀厂国家拨款项目被批淮,计40万元,加上地方自筹20万元,共计60万元,在当时已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数字,在手工业企业国家拨款是世无前例。新建项目当年(1956年)10月选址拱墅区哑吧弄(南大门即现大门大关路33号)破土动工,1957年10月项目竣工,1958年初杭州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先行搬入新厂区,随后电镀生产合作社、装配生产合作社相继搬入,完善了生产链,从原料辅料进厂到生产出完整的剪刀,皆在厂内进行,然后就可出厂销售。这在剪刀生产史上还是第一次。1958年8月市政府正式授牌命名为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张小泉”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张小泉龙凤合金剪虽然有了好的政策和生产环境,但是剪刀生产的落后陈旧工艺和工具束缚着生产发展和品质的提高。历来剪刀生产是“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泥砖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 靠人力打拼生产,可谓夏天赤博上阵汗流‘脚’ 背(确实头上的汗直流脚背、脚下形成水坑),冬天在水中磨剪刀,双手冻伤苦不堪言。生产力低下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Scissors Maker — 张小泉剪刀店(戴维 甘伯)1959年在当时“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热潮推动下,张小泉人也不甘落,提出向技木革新和技术革命进军,改变落后的工艺和工具。在厂技术骨干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参观、学习、取经、交流,结合生产实际反复实践。试制成功第一台跳板锤,代替全手工锻打剪刀的古老传统,剪坯生产破天荒地用上半机械化,相继又试制成功了弹簧锤、宕磨机、电磁振动式刻花机等机械,逐步代替手工生产,成效显著。技术革新成果,使“张小泉” 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劳动强度、生产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由于生产蒸蒸日升,质量稳步提高,张小泉剪刀声誉大振,1963年由我厂精制的1~5号民用剪,在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南亚五国时,被作为国家礼品之一,馈赠给五国领导人。这使张小泉剪刀的知名度又一次得到提升。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著名学者马寅初先生、竺可祯先生、茅以升先生和邵力子先生等社会名流也亲临参观指导,尤其是国歌歌词作者田汉先生参观后,为“张小泉” 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快似风走润如油, 钢铁分明品种稠。 裁剪江山成锦绣, 杭州何止如并州。 十年浩劫期间,张小泉剪刀厂自然也未能幸免。“张小泉” 厂名和商标名作被作为“四旧” 扫地出门。张小泉剪刀厂改名为杭州剪刀厂,张小泉剪刀改称杭州剪刀,产品出口受阻,生产秩序严重遭到破坏。据“文革” 后统计估算,损失了一个半厂的总值。 延伸阅读: 杭绣大师陈水琴 一幅绣品半世功夫 萧山壳,灯笼俞…那盏亮了千年的西兴灯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