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民初,横河桥许氏一族多达400余人。有中举后任官四川、甘肃、北京等地;有任使节派往英、日、韩国;也有与钱能训、俞平伯等名士联姻,几无经商之人。 出身横河桥的许以玮少不记事就随家人辗转逃难,到了重庆。奶奶常念叨横河上的风樯橹帆,祖训“为善”的许家,常以米饭相赠贫穷船民。奶奶说杭州话,“横”读“王”,她说随便到啥地方,碰到姓许的,说是杭州横河桥,都是亲戚。 奶奶也说许家“七子登科,五凤齐飞”。“七子”指“乃”字辈亲兄弟七人中举;“五凤”是五位堂房同辈女儿被选入宫。清人吴耀炳的诗中有“世胄高阳甲第开”,“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后者并非贬语,汉人女子入宫,不仅容颜,更重诗文书画。“高阳”是许家祖籍,后人许儒鸿就以“高阳”作笔名。 在海内外与金庸齐名的著名作家高阳抗战胜利,许以玮随父亲工厂南迁济南。内战爆发,兄妹随母亲到了南京。当时,叔叔所在的降落伞厂要迁往台湾,父亲又杳无音信。母亲说:跟叔叔去台湾,可避战乱;跟姑妈去杭州,也许能与爸爸团聚。兄妹们都说回杭州。 1948年的横河桥许宅,各房子孙济济,好在小营巷8号墙门有许家一支堂房族亲,收留下许以玮母子。当时物价飞贵,无以为生,族人说许府设有“义庄”,每月某日,可前去领取米粮。 母女羞以出面,让老大许以诚前往。义庄主事人一翻族谱:“哦,你父亲许念儒。许以诚、许以玮、许以平也都在册”。许以玮说,哪怕弟弟出生北平,父亲也都报信给许家入族谱的。此后,义庄每月给米一麻袋,五十多斤,许以诚“吭哧”背回。不久,许母到佑圣观路小学任教,校长也是许家族人。 延伸阅读: 为什么当年“中航校”和“中杭厂”选址笕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