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塑料桶上写着“西湖”两个字 从2002年开始,王女士先后去了几十次张家港,寻找亲生父母。 每次都是坐长途车,匆匆去匆匆回。 她拿着寻人启事去路边张贴,去下面的乡村打听,但毫无结果。 “我带着篮子去的”,王女士说怕自己说不清楚,特地从家里把当年放她的小篮子拎着去,还找到当地志愿者去问,但都说没这种篮子。 最后一次去张家港,她一气之下把那只竹篮扔了,失望地回到了临沂。 “我真的是从张家港来的吗?”去年过年,王女士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她找到一个亲戚问自己当年被收养的情况,亲戚说,“你爸爸把你抱回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个白色半透明的塑料桶,上面写着‘西湖’两个字,说是路上口渴,在那儿买来装水喝的。” “以前家里确实有一个这样的塑料桶!”她失望的心,再次被提到了嗓子眼。 可那只水桶早已不知所终。 她从网上找图片辨认,发现在杭州双浦、转塘镇农村家家户户有编这种竹篮子的风俗,而有“西湖”字样的水桶,杭州恰好有个厂生产,这些信息,就像是铃声一样在王女士耳边响起,催促她快去杭州看看。 真的出生在杭州吗 真的会是杭州吗? 王女士这次来,也带着这个疑问。 6月6日的大巴车,一直坐到7日早上,才来到杭州。下车后,王女士就往网上查到的地方赶。在曙光路公交车站转车时,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也在等车。 “我想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会知道”,她上前问,老人家说,曙光路上以前就有个塑料厂,“那个时候,只有供销社一个渠道可以买东西,国营厂(对外销售)也刚刚起步,一般东西都不会卖得很远的”,老人的这句话让她七上八下的心仿佛吃了定心丸。 接着,她去了双浦、转塘……问了一圈,在那跟好几个七十多岁的大伯大妈打听,他们说,上世纪70年代,确实有竹篮子,那时候,很多家庭主妇在家没事会自己编这种竹篮,也会拿出去卖,现在编的人越来越少了…… 因为时间赶,也为省钱,王女士都舍不得去西湖边走走看看,她在转塘找了间小旅馆住了一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