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后,早春伊始,万物生发,步入学习新阶段的孩子们还好么?毕竟,开学也有近一个月了。
最近,杭州一对夫妇可被念初中的女儿小静(化名)和室友小丽(化名)的关系折腾得心力交瘁,俩姑娘不是合不来,而是关系太好。
好到什么程度?结伴吃饭,结伴去上课,结伴上厕所,有时候心情好,还会同睡一张床……当然,这些并不算什么“出格”,小静也认为,这就是女孩之间很正常的相处模式.
只是渐渐地,俩姑娘开始不自觉地出现一些性方面的接触,发现还挺“处得来”。
久而久之,同班同学和老师便发现了她们“不一般”的关系,双方家长随后知晓。
不太一样,不代表不正常
“王主任,我们很担心,女儿长大后会不会不喜欢男人?”小静的父母找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早期干预门诊的王奕權副主任医师咨询,“本来想着,住校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集体意识,锻炼自理能力,没想到会有这种事!”
“有时候学习压力挺大的,偶尔和小丽的肢体接触让我挺放松的,特别舒服。”原来,小静也不确定,自己到底是喜欢男生还是女生,只是乐于接受和室友小丽的相处方式,习惯、安心。
反倒是周围同学和老师的看法,让她心生困惑,“我知道自己可能不太一样,这不代表不正常,别人可能也没有恶意,但像是在被监视中生活。”
王奕權副主任医师在与小静交谈后发现,这可能属于性别焦虑。
什么是性别焦虑?
性别焦虑,通常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并为此产生不舒服或焦虑的感觉。很多时候,这种焦虑来自于孩子内心难以协调与同性或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来源于外界的不理解和干扰,从而对生活、学习等造成影响。
在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中,性别焦虑症作为一个新的定义用于替代性别认同障碍,标志着跨性别的去病化。
在书中作者强调,对生理性别产生不适感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所以临床上用性别焦虑来指代与此相关的、或是由此引发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对同性有“好感”?
研究指出,人的性取向有程度之分,如果把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每个人的性取向都是在0到1之间,而不只是0或1的固定值。
“这让我们脸往哪儿搁?”咨询室里,总会有家长这样揪心自问,恨不得直接撞墙。
相比过去,整个社会对于性倾向的包容度要好了许多,即便如此,做父母的往往仍无法理解和接受。
在王奕權副主任医师看来,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同性的身体有冲动的情况并不少见,此时他们往往还没形成一个固化的心理状态,对同性关系、异性关系的界定或自身性别取向可能还比较模糊。
从心理学上说,单纯的性别焦虑是可以缓解甚至消除的。
所以,与其强制干预,不如予以理解和适当引导,允许孩子有一个自我探索和认知的过程,不至于自卑、愧疚、焦虑甚至走上自我放弃和毁灭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小静和小丽两家人出面商讨后,决定将小静转到另一所中学念书。
刚分开的时候,两个孩子表现出明显的不舍,不过随着慢慢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情绪有所淡化,小静和班里的新同学也相处得还不错。
可如果,性别焦虑的来源,是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对不上号”呢?
身体和性别“水火不容”
一个女孩阴差阳错被困在男孩的体内
一个人到底是男是女?分类依据有很多:性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内外生殖器性别、性激素性别、社会性别以及心理性别等。
王奕權副主任医师曾经接诊过一名已婚男性李阳(化名),30岁出头,青少年时期曾有过性别焦虑,从小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女孩。
到了青春期,他便认为自己的身体和性别“水火不容”,觉得身体粗鲁、骨骼粗大、毛发旺盛,总之又脏又丑,因此非常注重个人卫生。对外,又不得不展示出自己男人的社会性别,日常打扮也偏中性。
“小时候,我就喜欢一些女孩子玩的东西,爸妈心还挺大的,所幸把我当女孩子来养。”李阳意识到,小的时候分辨能力不足,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成熟,也从没正视过性别归属带来的焦虑,以至于结婚后,问题变得复杂而没有退路。
打心底里,他想做变性手术。纠结了很多年,查了大量资料,还找过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唯一令他不敢直视的,是一旦做了手术,对家庭来讲意味着什么。
“如果整形的目的是出于将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等同,且这种目的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干扰的,我们才认为适合整形。”王奕權副主任医师补充,因为往往需要分期进行手术,术前严谨、专业的心理评估十分重要。
鉴于和家人的关系一直不容乐观,李阳至今迟迟未能决定,要不要迈出这一步。而和他相比,英国一名10岁的男孩似乎要稍微幸运一些。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英国有名小男孩开学时身着女生校服上课,理由是自己“本来是个女孩,却阴差阳错困在了男孩的身体中。”
据悉,这名男孩小时候就有女孩特点,相对于玩具车和战士,他更喜欢玩芭比娃娃。他的母亲也支持他的决定,母亲将他打扮成女孩模样,并且已经开始为他实行荷尔蒙阻断治疗,为他12岁的变性手术做准备。
校方得知具体情况后反应慎重,召集了全体家长和小孩开会,要求他们不能因此歧视同学,还一并通知了当地警方。不过男孩的母亲说,儿子的同学都很理解他,倒是周围邻居都嘲笑他是“怪小孩”。
“他们走过男孩身边窃窃私语‘这就是那个怪家庭,这就是那个疯孩子。’”男孩的母亲说,“我没指望人们能理解,我只希望人们不要再精神虐待我的孩子了。有人戴眼镜,有人坐轮椅,我的孩子只不过是需要穿着裙子上学,而且她本来就是个女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