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第一代乡镇企业家、曾经的进化镇首富
当年造房子买了10坛绍兴黄酒喝掉9坛还剩1坛
昨天上午,张大伯打进快报85100000:我家有一坛1985年的黄酒,坛是个50斤的坛,酒应该有48斤吧,绍兴加饭酒,当年还是托了一位绍兴朋友买的。买了十坛,九坛已经喝完了,后来我因为身体原因,加上年纪大了,不喝酒了,我打算5000元转让掉,需要的话要来我家自取,我家住在萧山进化镇下畈底村……
张大伯今年73岁,平时住杭州儿子家。昨天下午,我和大伯约好,在湘湖地铁站会合,一起去他进化镇下畈底村的老家。
湘湖地铁站开车四十分钟,就到了下畈底村。张大伯的房子离村道不远,一栋两层楼房。那坛32年前的绍兴黄酒,就放在一楼最西面的储藏室里。屋子南北有窗,东北两边晒不到太阳,这坛酒原封未动,看起来和刚买来时一样。
这坛老酒旁边,是上世纪50年代造的红木碗柜,屋里其他几样东西引起了我的好奇。
角落里一台很旧的冰箱,张大伯说是1983年买的,美达牌。搁板上一台煤气灶,大伯说是1982年买的。大伯还说,前几年他送掉一只1981年买的日本索尼彩电,客厅里还有一口苏州牌座钟。这栋小楼面积约200平方米,上下两层,现在看上去毫不起眼,张大伯说,1985年完工时,可是整个进化镇第一栋私人住的楼房,当时花了3万元,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村民年收入还不到60元。我问大伯,为什么30多年前你这么有钱?
大伯大名张来法,是萧山第一代乡镇企业家。
1974年,当大队干部的张来法拿着2000块钱,在村里一座破庙里建起日用化工厂,主要生产鞋油。计划经济年代,物资需要分配,生产鞋油需要的蜂蜡、石蜡、川蜡等原材料乡镇企业都分不到,张来法只能自己跑出去找。
“年轻时工作是拼命的,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去四川、云南、陕西找原材料,七十几个小时,坐得腿都肿了。”
解决了原材料,生产皮鞋油还需要技术,他就一个人跑到上海一家工厂去学。
“那时候去上海学技术要省级机关介绍信,我只有村里介绍信,厂里不接待,我就每天去,最后他们终于被我感动了,破例给我学。”
张来法那时一天干两班活,工作16个小时,下班就在澡堂睡觉,学会了造鞋油的技术。1980年,他的企业产值达到100多万,是萧山南片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他本人也在1982年和1983年连续两年获得“杭州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改革开放政策让农民张来法成了乡镇企业家,当地首富。
“当时要完成合同创造利润,超出多少利润,给多少奖金,光是1980年,按合同我奖金就能拿两万多块钱,不过没兑现,给我减了半,这样拿到手还有1万多块。”富起来的张来法1985年造了现在这栋两层楼房。进屋酒当时摆了60桌,他托绍兴朋友搞到10坛绍兴黄酒。摆酒当天喝掉8坛,剩下2坛一直放在家里。前几年,送给亲家公1坛,剩下的就是现在这1坛。
“昨天我看都市快报,有个关于黄酒的新闻,说2007年48斤古越龙山卖2000元一坛,我这才想起来自己家里还有一坛32年的绍兴黄酒。”张大伯说,自己现在不喝酒了,所以想以5000元一坛的价格转让。
这坛黄酒味道如何?我昨天电话采访了张来法的亲家公何大伯,5年前喝的那坛酒味道怎么样?
“盖子一打开,那种纯纯的酒香味就飘出来了,一闻就不是那种香精兑出来的味道。”何大伯至今仍记忆深刻。
“一般黄酒是浑浊的红色,那坛酒颜色是黄亮的,很清澈的,倒到碗里,碗壁上就会沾上淡淡的黄色。”何大伯76岁,酒龄快50年,平时喜欢喝白酒,普通的瓶装黄酒一般不怎么喝,但亲家公那坛50斤绍兴黄酒让他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味道醇,还不上头,我喝的时候才放了20多年,现在已经32年了,老底子老酒陈1年贵1分,现在我家里也藏了几坛这种坛装的老酒,都不舍得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