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民营经济看浙江。2019年以来,伴随着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地,我省广大民企聚焦主业、勤练内功,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翻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浙江民企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轻装上阵“过火山” “从缴12次变为缴1次,我们上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总额虽然没变,但大大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成本。”日前,绍兴市上虞区某化工企业负责人为最新的“减负”政策连连点赞。 从2020年1月1日起,浙江省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费方式,由原先的按月缴纳调整为按年一次性缴纳,受到企业的欢迎。 调整残保金缴费方式,是我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举措之一。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摆在企业面前的困难越来越多,政府能做什么?企业卸下沉重的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企业之痛,剑之所指。2019年,我省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叠加享受”的原则,制定出台“浙江版”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增值税大规模减税、个人所得税改革、社保费减负等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用足用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据统计,2019年1月至11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913.75亿元。 一系列最直接、最普惠、最实在的减负措施,为企业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增添了动力。“2019年博洋减税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我们把少缴的税投入到研发中去,企业发展又增添新动能。”宁波博洋控股集团董事长戎巨川说,当下他们正加码创新,为未来做足准备。 轻装上阵,奋力前行。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540亿元,同比增长6.2%,高出全国0.6个百分点。专家表示,浙江工业逆势回升,实属不易。 创新引领“融冰山” 近日,工信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公布的入选第4批以及通过复核的第1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浙江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8项,累计达102项,居全国第一。 一边是消费升级的国内市场,一边是更新迭代的国际市场,浙江民企该如何掌握市场潮流的脉络和方向?“冠军们”的答案是:创新!用创新去融化市场的冰山。 创新驱动,成为“冠军”的不二法门。比如,24年专注“工业万能胶”——钎焊材料的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新晋“单项冠军”,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三菱电机、松下电器等都是其长期合作伙伴,华光连续多年产品销售收入名列国内行业第一。 “从新增单项冠军目录中,可以发现他们共性的特点:长期专注、技术领先、占有率高。”省经信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省经信厅了解到,现有102家单项冠军所在企业近九成建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 持之以恒抓创新,受市场认可只是水到渠成。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公司董事长孔爱祥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我们的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我们走了一条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开发路线。” 企业谋创新,政府优环境。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中,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政务环境全国第一。公布实施我省首张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起草我省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实施办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共享政策便利。 融资畅通“越高山” 临近年关,150万元的厂房按揭贷款及时到位,温州某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满心欢喜,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终于解决了。在今年的深化“三服务”、助推开门红活动中,洞头农商银行主动送金融服务上门,了解到该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主动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为企业授信700万元。 为企业破难,关键在于抓准症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的大背景下,很多民企的2019年难言轻松,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融资不畅。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融资繁……为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心头之痛”,2019年我省提出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效能,打通民营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民企“敢贷、愿贷、能贷”,浙江银保监局发布了《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和《“4+1”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两项方案的提出,旨在推进全省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治堵清淤”,优化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源头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融资畅通,首先是政策和信息畅通。2019年底,浙江省银行业协会组织全辖113家银行机构启动开展为期半年的“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深度推进银企对接,畅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打造浙江小微金融金名片。 如今,这套“通”字诀,正在加速缓解企业资金之“渴”。截至2019年11月末,我省民企贷款余额4.78万亿元,比当年初增加5277亿元,比当年初增长12.4%;制造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比当年初新增1488亿元,比当年初增长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