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块收来的东西 现在拍出上千万 对于收藏界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捡漏”的黄金年代。 比如,观复博物馆馆长、收藏界大名鼎鼎的马未都老师,当年也和玩家一样,“跑地皮”收宝贝。 当年的一桩事,至今令阮利章耿耿于怀,他说“可能这辈子都难释怀”。 老沈大哥,至今健在,80多岁了。 推荐阅读 杭州一新小区到处都有它,小姑娘直接被吓哭!有臭味,还会跟着电梯上 杭州西站枢纽取啥名好?含"云"的名字特别多 杭州最美时节 秋意浓到深处!本周天气如何 全球独角兽城市胡润榜 杭州排名全球第五 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首日 15项领先科技成果发布 两人当初搭伙走街串巷,看到明清的考究老房子,就敲开门,和主人搭话。 在青龙桥一户人家里,他们碰到一个80多岁的老婆婆。 老婆婆拿出了一只白瓶子,两人定眼一看:通体和田玉,瓶身镂刻山水画,两耳衔玉环,叮当摇曳。瓶底有印章,是乾隆款。个头很大只,足足20厘米高。老婆婆说家里缺钱花,要50块钱。讨价还价后, 25块钱成交。晚上,福建人过来收货,180块卖掉。 阮利章叹息,“太可惜了!在今天的拍卖市场,同款的器物,可能要溢价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对于勤“跑地皮”的人来说,城市角角落落、乡下田间地头,几乎人人有机会“捡漏”。 业界一个说法:在村庄猪圈里,一只喂猪的石槽,洗干净,就可能是皇帝的御膳品。 1995年,为了引导古玩市场,文物部门在环城西路,开了杭州第一家文物交流门店:真赏斋。 开业第一天,宋大雍一大早赶过去。一大拨宝贝看下来,他留意到一件古董。 这是宋朝人用来饮酒的耳杯,传到了清朝,有人制作了一只紫檀盖子,盖子开小孔。杯盖一体,成了砚滴,引进了文房。写字研墨时,可用来加水,开孔大小正巧,水流控制得也正好。 紫檀盖古人有留字:“洁莫如玉,清莫如水。愿子子孙孙灌溉于此”,都是针对后代继承者劝学的话。 紫檀盖上古人留字:洁莫如玉,清莫如水 店员介绍说,耳杯是普通的楚石制成的。 小心翼翼捧回家后,宋大雍请有眼力的行家再看看。行家鉴定后惊异:杯子是好水色的墨玉制成,店员严重“眼拙”! |